“一唱眾和”大特色 大詞戲歷史上曾經(jīng)演出過的劇目共計有《目連尋母》、《精忠岳傳》、《重耳走國》、《平天下》、《唐僧取經(jīng)》、《劉全進瓜》六大本戲。 大詞戲的演唱風格,與弋陽腔類似。此外,大詞戲在維西長期流行中,也吸收了當?shù)氐囊恍┟耖g音樂成分。大詞戲唱腔屬曲牌聯(lián)綴體,據(jù)說共有百多支曲牌,現(xiàn)只收集到30多支。 一出戲的唱腔由若干支不同的曲牌組成,以單一曲牌反復演唱到底的戲很少,以某一曲牌為主,根據(jù)劇情需要而穿插進其他一二曲牌的戲則屬常見。大詞戲中的正旦、貼旦、小旦皆以假嗓演唱,凈行則采用大小嗓(真假嗓)相結(jié)合的唱法。 演唱大詞戲須有幫腔,即所謂“一唱眾和”,這是大詞戲唱腔音樂的一大特色。幫腔通常在一支曲牌的末尾,一般可分為句尾幫、全句幫、重句幫三種類型。句尾幫多從該句唱詞的倒數(shù)第三、第二或第一字起唱,分別稱之為“三字幫、二字幫、一字幫”。全句幫,即從該劇唱詞的第一字起唱,全句均由幫腔者演唱。重句幫即可重唱該句的全句唱詞,也可重唱其中的一部分。在一支曲牌中,幫腔的句子最少為一句,多則兩句或若干句。 打擊樂器伴奏在大詞戲的演唱中占有重要地位。打擊樂器主要有提板、羯鼓(又稱“小鼓”或“統(tǒng)子”)堂鼓、大鈸、小鈸、大鑼、小鑼等,有些劇目的演出中,還使用銅铓鑼、牛皮大鼓、大銅號等。 大詞戲一直是業(yè)余社團進行演出,末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表演程式。 大詞戲原有一套臉譜,可惜沒有留下繪制成型的譜式?,F(xiàn)存大詞戲的臉譜多受滇劇、京劇等劇種的影響,除了黃巢、金兀術(shù)、秦檜等少數(shù)角色臉譜還保持一定特色外,其他大多數(shù)已沒有顯著特點。大詞戲演出,基本上用一般曲戲通用的服飾。 大詞戲脫胎于歷史悠久的古老劇種,在表演中承襲下來一些獨特的技藝,如“烙脊現(xiàn)字”、“黃巢變臉”等,以及早期旦角表演的踩蹺。踩蹺須經(jīng)過專門傳授和演練。 此外,最初的演員主要來自清兵營伍,演出都用真刀真槍,在表演中常揉進一些武術(shù)功夫,如劈刀耍叉、跳雙蹦。解放前,有些游歷過外地的演員勤學苦鉆,博采眾家之長,表演技藝趨于精進。如常被人們稱道的生角演員王知凡、何百萬,凈角演員梁知駿等人,他們在原來粗狂彪悍的風格中融入細膩的表演,塑造了令人難忘的舞臺藝術(shù)形象。 大詞戲長期流傳中,還從其他民間藝術(shù)中不斷汲取營養(yǎng)成分。如漢族、納西族中一些山歌小調(diào)豐富唱腔,藏族熱巴舞以及傈僳族、納西族等民族的舞蹈動作。 傳承后繼無人 日前,記者在維西保和鎮(zhèn)禮堂看到了明清古風大詞戲的表演。但目前,大詞戲劇團的演員幾乎全由一些離退休的干部組成,劇團成員當中尤其缺乏男性演員,許多劇目當中一些男性角色幾乎由女性演員扮演,45名劇團成員當中男性演員只有9人。 維西大詞戲劇團后繼無人。由于劇團是業(yè)余劇團,沒有經(jīng)費來源,音響設(shè)備質(zhì)量堪憂。許多時候,該劇團下鄉(xiāng)表演或外出表演,大部分時間還要劇團成員自掏腰包。與此同時,由于劇目在節(jié)目的創(chuàng)新方面跟不上時代,發(fā)展與傳承越來越受到嚴重的挑戰(zhàn)。 就在2012年年底,該劇團受北京商界的邀請,這批老演員千里迢迢趕到京城去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