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撥??顡尵?/strong> 從清光緒年間到1949年,大詞戲演出都以廟會酬神的方式進行。每年固定演出兩次,分別是陰歷三月初三真武祖師誕辰,以及七月二十一城隍廟會。廟會演出時間,少則三日,多則七日,視觀眾捐獻功德的多少而定。有固定的幾大本戲(都是連臺大本),一次廟會挑選其中的一本或一本中的若干段落演出,數(shù)十年間相沿成習,演出方式從未變更。 1949年后,大詞戲沉寂過一段時間。1956年,在主管部門的扶持下,成立了保和鎮(zhèn)業(yè)余劇團,兼演滇劇、大詞戲及花燈歌舞等。此后大詞戲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廢止了每年三、七月廟會酬神演出的例規(guī),改為逢年過節(jié)、喜慶、重大集會等場合演出,目的由原來的敬神祈福、消災(zāi)襄禍轉(zhuǎn)變?yōu)殚_展文化娛樂活動。 另外,停演連臺大本戲而改演折子戲,凈化舞臺,剔除宣揚封建迷信的表演,選擇內(nèi)容健康的劇目。最后,演出場所也由先前的城隍廟廣場戲臺改為大禮堂,舞臺設(shè)備等各方面的條件都比過去有很大改善。 后來,大詞戲受到?jīng)_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縣宣傳文化部門為大詞戲奔走呼號,云南省民委撥下???萬元供搶救大詞戲之用,1980年11月,由縣委宣傳部、縣教育局、保和鎮(zhèn)公社等有關(guān)方面抽調(diào)人員組成大詞戲搶救小組,動員組織藝人和年輕的戲曲愛好者重建保和鎮(zhèn)業(yè)余劇團。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籌備、排練,1981年春節(jié)期間大詞戲重新登臺演出,連演三天,縣城及附近一帶居民扶老攜幼趕去觀看,劇場氣氛熱烈。1984年初,縣文化局成立,加強對大詞戲的研究和劇目清理工作,動員和依靠老藝人,搜集古劇本,記錄了3 本戲。1986年夏,又組織人力將《牛皋扯旨》、《岳母刺字》、《瘋僧掃秦》、《金氏罵?!贰ⅰ稌徖蛹埂?、《劉全上墳》六出戲從頭至尾錄像錄音,制成磁帶作為藝術(shù)檔案保存。 1993年3月,《大詞戲志》和《大詞戲音樂》,由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正式出版,分別列入《中國戲曲志云南卷叢書》、《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云南卷叢書》之內(nèi)。 “一唱眾和”大特色 大詞戲歷史上曾經(jīng)演出過的劇目共計有《目連尋母》、《精忠岳傳》、《重耳走國》、《平天下》、《唐僧取經(jīng)》、《劉全進瓜》六大本戲。 大詞戲的演唱風格,與弋陽腔類似。此外,大詞戲在維西長期流行中,也吸收了當?shù)氐囊恍┟耖g音樂成分。大詞戲唱腔屬曲牌聯(lián)綴體,據(jù)說共有百多支曲牌,現(xiàn)只收集到30多支。 一出戲的唱腔由若干支不同的曲牌組成,以單一曲牌反復(fù)演唱到底的戲很少,以某一曲牌為主,根據(jù)劇情需要而穿插進其他一二曲牌的戲則屬常見。大詞戲中的正旦、貼旦、小旦皆以假嗓演唱,凈行則采用大小嗓(真假嗓)相結(jié)合的唱法。 演唱大詞戲須有幫腔,即所謂“一唱眾和”,這是大詞戲唱腔音樂的一大特色。幫腔通常在一支曲牌的末尾,一般可分為句尾幫、全句幫、重句幫三種類型。句尾幫多從該句唱詞的倒數(shù)第三、第二或第一字起唱,分別稱之為“三字幫、二字幫、一字幫”。全句幫,即從該劇唱詞的第一字起唱,全句均由幫腔者演唱。重句幫即可重唱該句的全句唱詞,也可重唱其中的一部分。在一支曲牌中,幫腔的句子最少為一句,多則兩句或若干句。 打擊樂器伴奏在大詞戲的演唱中占有重要地位。打擊樂器主要有提板、羯鼓(又稱“小鼓”或“統(tǒng)子”)堂鼓、大鈸、小鈸、大鑼、小鑼等,有些劇目的演出中,還使用銅铓鑼、牛皮大鼓、大銅號等。 大詞戲一直是業(yè)余社團進行演出,末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表演程式。 大詞戲原有一套臉譜,可惜沒有留下繪制成型的譜式?,F(xiàn)存大詞戲的臉譜多受滇劇、京劇等劇種的影響,除了黃巢、金兀術(shù)、秦檜等少數(shù)角色臉譜還保持一定特色外,其他大多數(shù)已沒有顯著特點。大詞戲演出,基本上用一般曲戲通用的服飾。 大詞戲脫胎于歷史悠久的古老劇種,在表演中承襲下來一些獨特的技藝,如“烙脊現(xiàn)字”、“黃巢變臉”等,以及早期旦角表演的踩蹺。踩蹺須經(jīng)過專門傳授和演練。 此外,最初的演員主要來自清兵營伍,演出都用真刀真槍,在表演中常揉進一些武術(shù)功夫,如劈刀耍叉、跳雙蹦。解放前,有些游歷過外地的演員勤學(xué)苦鉆,博采眾家之長,表演技藝趨于精進。如常被人們稱道的生角演員王知凡、何百萬,凈角演員梁知駿等人,他們在原來粗狂彪悍的風格中融入細膩的表演,塑造了令人難忘的舞臺藝術(shù)形象。 大詞戲長期流傳中,還從其他民間藝術(shù)中不斷汲取營養(yǎng)成分。如漢族、納西族中一些山歌小調(diào)豐富唱腔,藏族熱巴舞以及傈僳族、納西族等民族的舞蹈動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