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的馬幫常食用的藏家琵琶肉 溜索過江驚險悲壯 那時最為熱鬧的還是屬于瀾滄江邊的馬幫過溜索了。阿東村離溜筒江村有5000米左右的山路,魯茸吉稱老人小時候聽說溜筒江村要架設(shè)鐵索橋,于是隔三差五到江邊看熱鬧。 說到溜筒江,或許外來的游客就是翻閱整個德欽縣的歷史也沒有看到這方面的介紹。其實,溜筒江就是瀾滄江,那么為什么這里又叫溜筒江呢?德欽縣佛山鄉(xiāng)瀾滄江西岸為什么有個溜筒江村呢? 過去,滇藏茶馬古道德欽段的馬幫所走的線路是,從縣城阿墩子出發(fā),翻越扎公卡這一段長達(dá)22公里的山路,到達(dá)阿東下村,再到瀾滄江東岸的南恰丁,再從那里過溜索到達(dá)溜筒江村。當(dāng)時的溜索是當(dāng)?shù)卮迕裼昧衩锢p繞在一起制作而成的,每一年這里的村民就是靠搓竹蔑繩索為生計。這里的江面雖然不算寬闊,但是每到大雨磅礴的季節(jié),水面波濤洶涌驚濤拍岸,讓人不寒而栗。 若在迪慶香格里拉追溯瀾滄江上架設(shè)吊橋的歷史,人們自然想到德欽縣境內(nèi)的普渡橋(又名溜筒江大橋)。這是因為過去這里曾以藤蔑溜索過江,過江的人用麻繩或皮繩將人、騾馬、貨物捆牢墜在一個形如筒瓦狀的溜綁上,腳一蹬借助慣性向?qū)Π痘?,臨靠岸手足并用沿索道攀援,故取名溜筒江。一般的鋼溜索用潤滑油防銹、助滑。若是蔑竹制成的溜索,當(dāng)?shù)厝吮仨毟羧钗逵盟钟痛蚰チ锼髋c溜綁,延長使用時間,否則一旦天干物燥溜索就會斷裂,每一年溜筒江村的村民就必須更換一根到三根以上的竹篾溜索。 對于首次過溜索的人來說,無論是過竹索還是鋼索,都會緊閉雙眼,心中祈禱平安。清朝被朝廷發(fā)配西藏當(dāng)差的蔣成錫就是在這里過溜索而驚嚇成病,后來在西藏去世的。 若是遇到牲畜過溜索,常常嚇得屁滾尿流。有史以來不知有多少人因綁損索斷而葬身魚腹,其驚險慘烈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