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北京約12000公里的南極,是本報聯(lián)合南湖國旅推出的“全球環(huán)保行”的最后一站。 11月28日,在經過近30小時的飛行后,本報記者搭乘挪威海達路德公司的前進號郵輪經德雷克海峽進入南極,對南極半島進行了為期8天的實地探訪。記者發(fā)現(xiàn),人類腳印踏上南極雖已近200年,但人類在南極的活動本身并未對南極造成很大的影響。不過,南極冰原卻正在遭受著千里之外的工業(yè)社會的“折磨”,全球變暖已經成為懸在南極頭頂?shù)摹斑_摩克利斯”之劍。 南極半島變暖速度是全球均值5倍 南緯63度以北未見浮冰 冰海雪原,這是南極給世人的普遍印象。 而南極無冰,卻是記者初入南極的第一觀感。 11月30日,記者乘坐的前進號郵輪越過南緯60度,正式進入南極區(qū)域,而一直到下午4時登陸南緯62度59分的迪塞普申島,記者都沒在海面上見到一塊浮冰。 12月1日凌晨4時左右,記者到甲板上轉了一圈,但依舊沒看到任何浮冰。凌晨4時36分,記者終于看到本次南極行的第一塊浮冰,但其露在水面的冰體面積很小,在水中上下起伏著,差點被記者誤認為是海浪。至凌晨5時多,水面的浮冰逐漸增多,但據(jù)記者目測,水面冰體直徑超過5米以上的冰塊不超過總量的10%,絕大多數(shù)都是小冰塊。 7時50分左右,郵輪駛進安德沃德灣。這時海面上的浮冰陡然增多,并且不時可以看到一兩座水面冰體直徑超過一兩百米的大型冰山。 由于天氣情況較好,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兩岸都是覆蓋著巨大冰蓋的巍峨雪山,在雪山靠近海面的地方,由于大量冰塊脫落,已裸露出大面積的褐色山體,使得冰蓋成巨齒狀不規(guī)則地籠罩在山巖上。據(jù)郵輪上的地質學家斯蒂芬介紹,幾年前,這些冰蓋都還能順著山體一直延伸入海。 安德沃德灣深處、南緯64度50分的納克港,是本次記者南極行中唯一有可能登上南極大陸的地點。但當日由于風速過大,郵輪被迫從納克港撤出。 12月2日,我們的郵輪臨時聯(lián)系上附近一個小島上的烏克蘭維爾拉茨斯基院士考察站,并獲允許上島參觀。該考察站位于南緯65度15分,也是記者本次南極行抵達的最南端。 這個考察站保存有南極半島西海岸從1945年到2004年的詳細氣溫變化表。從圖表上看,南極半島西海岸的地表溫度呈波浪形變化,但總體趨勢是暖化:在60年的時間里,該區(qū)域溫度升高了2.5度。其中,1963~1975年氣溫上升最為明顯,1984年至2004年則出現(xiàn)了幾個明顯的高溫期。而記者查找資料獲悉,在整個20世紀,地球的平均地表溫度也僅僅上升了大約0.6度。如果按照同一時間區(qū)比較的話,則南極半島西海岸的暖化程度是全球均值的5倍以上。 3日,當郵輪重返安德沃德灣試圖再次登陸納克港時,同一片海域已發(fā)生了令記者瞠目結舌的變化。凌晨5時30分,記者上到七層甲板,當時水面霧氣很大,能見度并不高,但僅在視線所及范圍內,記者已看到七八座水面直徑長達200米以上的浮冰,海面上更是白茫茫一片,布滿細小的冰塊碎片。如不是親眼所見,記者根本不敢相信,不到兩天的時間,竟會有那么多的冰塊脫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