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江鎮(zhèn)是香格里拉縣苗族定居較早較為集中的地區(qū)之一。據(jù)《中甸縣志》(1939年)記載:“苗族自光緒年間由金沙西麗江屬地遷來,居于吾車鄉(xiāng)半山,生性沉默剛勇,共74戶,男女422口。”從定居的年限上看,苗族進入香格里拉約有130年的時間,是最后一個進入香格里拉縣定居的外來少數(shù)民族族群。截止2013年11月,金江鎮(zhèn)共有苗族1183人,主要分布在吾竹、車軸、仕達、興文4個村委會,與當?shù)氐募{西族、白族、傈僳族、漢族等民族雜居,呈大雜居小聚居狀態(tài),因此,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中與其他各民族相互影響,形成了既有本民族傳統(tǒng)特點,又有一定變化的喪葬風俗。 老人去世后,必須由主人家出去報喪,至其他人家脫帽磕頭相請幫助,苗族有一句俗語“你有腳稈,我有門檻”,意即必須相請,才能到有喪事的人家?guī)兔?。報完喪,相請的人到來之后,由男人給死者擦洗身子、剃頭、換衣服。之后擺放在涼床上,涼床停放在正房的堂屋里,由4塊木板搭制而成,按照苗族的習慣,涼床是順房子走向停放的。祭司、家里的親人則分坐在涼床的兩側(cè),意為給死者開好“陰陽路”。這一風俗與納西族、漢族的習慣相似。漢族頂孝用的是白色的孝布,而苗族用的則是麻絲。 死者停放在涼床上之后,蘆笙師傅根據(jù)祭司的說唱在院外開始吹奏蘆笙曲。死者家里要殺一頭牛,取牛皮置于院中,蘆笙師傅在牛皮上邊吹邊跳,如若滑倒則意為不吉利,而祭司則坐在死者的旁邊開始說唱。說唱時要叫死者的“老名”,這個“老名”是年輕人結(jié)婚的第二天由家里的老人所起的一個名字,不同于書名或乳名,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使用。一般說唱的調(diào)子有22段,第一段從死者的出生開始說起,從“人間因何原因生下了你”開始,唱完此人一生大致的經(jīng)歷,所做的事,留給后人的念想等,直至“吃完人間飯,燒完人間柴,喝完人間水,現(xiàn)在要去陰間了”。第二段開始唱去往陰間的過程,從地獄唱到西方極樂世界,此過程所受的苦與樂都是自身造就的因果等,第22段大意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等谷子熟了才砍料子蓋房子,在西方極樂世界要好好生活,開始新生活”等。隨著祭司在屋里唱詞及唱腔的改變,屋外的蘆笙師傅也隨之不停地變換吹奏的曲調(diào)??梢哉f,苗族的祭司就是一部完整的宗教教科書,是一個宗教文化的傳承人。 在祭祀和蘆笙師傅說唱、吹奏的過程中,婦女們用白布給死者縫制一種帶綁帶的古襪穿上,用麻線編織一雙小草鞋,假如死者是女人則編制7圈,死者是男性則編9圈,意為“開路鞋”。這里的說法是舊時苗族生活貧困,主要靠打獵為生,穿上草鞋既不會傷腳,下雨也不會滑倒,祝愿逝者好好上路。用麻線裹成3個麻球,拴上麻線塞在竹片中間放在死者的手邊,苗語稱之為“chua Meng”,意思是到陰間后,有惡鬼來吃自己時把它塞進惡鬼的嘴里,逃脫惡鬼的糾纏,順利的前往西方極樂世界。除此之外,還要準備一個用白布縫制的褡褳,里面裝上鹽、茶、米、豆,讓死者到陰間自己做飯,不要餓著肚子趕路。準備一把紙傘隨葬,意為告訴死者不管晴天還是雨天都要盡快趕路。 送死者出門的時間是由祭司根據(jù)死者的生辰、死亡時間綜合家里人的生肖、金木水火土等按照打卦的方式推測出來。起靈時祭司要把3杯酒潑灑在供奉祭品的供臺上,這3杯酒稱為“斷情酒”,敬完酒要把酒杯反過來蓋在桌子上,意思是把家里人的魂魄、情分留在家里,自此你吃的是陰間飯、喝的是陰間酒,和陽間再無關系。出靈時要由兒媳點上火把,意思是給死者引路,點火把也可以由女兒來完成。供奉時各家族的習慣不一樣,有的是供含內(nèi)臟的整只公雞,有的則把公雞砍成兩半,煮至半熟供奉。 按照苗族的習慣,出靈時是由4個男人分別扛著四塊木板,擋頭擋尾又由另一人扛,到了埋葬地點才用扛上山的木板制作成下葬用的棺材。死者用竹篾笆裹住單獨扛,竹篾笆也有講究。死者為女性的話只能變7道,男性則編9道。在苗族人的眼里,這個竹篾笆是死者的“馬”。死者入土之后,竹篾笆要插在墳頭,祭司口念“別人借馬,你就說馬腿斷”,一刀把竹篾笆砍為兩截。 前往埋葬地點時,祭司手持砍刀和弩弓走在最前面,意為給死者開路,故而祭司又被苗族稱之為“開路東巴”。到了山上開始挖坑時,如死者為女性最初挖7鋤,男性則挖9鋤。 苗族從把死者送上山的那天開始算起,12天為“頭七”,取一年有12個月之意,也有些家族13天算“頭七”。而漢族等其他民族則是7天為“一七”?!邦^七”是很隆重的祭祀活動,要請祭司打卦,看應該到山上還是半路去接死者的亡靈,一般金江鎮(zhèn)的苗族只做“頭七”,此后3年之內(nèi)要做齋,如家貧沒錢操辦也可不做。但是苗族人認為,假如沒有能力做,則不能輕易許諾,否則會惹祖先生氣,進而懲罰子孫后代。 不管怎樣,這些習俗代表著苗族對生死的詮釋,對祖先的崇拜,對亡靈的敬畏,所揭示的是苗族人民在長期與大自然的斗爭中所形成的樸素的宗教觀和生死觀。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經(jīng)濟的提升,各民族的相交、相融,這些傳統(tǒng)的喪葬習俗正在逐漸走出人們的視線,淡出人們的生活。(作者:孫志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