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傳統(tǒng)歷史文化背景下孕育而出的多民族藝術文化之“花”讓我們真正看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勝景。在這五光十色的文化之光中它們必然有所交集,有其共通之“美”。 絢麗的藏族民間舞蹈藝術與古樸的土家族民間舞蹈藝術正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文化背景下綻放而出的兩朵“奇葩”。藏族民間舞蹈和土家族民間舞蹈最大的共同點在其動勢、動態(tài)上所顯現(xiàn)的順手順腳的“一順邊”,即俗話說的“順拐”。“舞蹈”的“一順邊”,完全不同于生活中因過于緊張手足無措時形成的一順兒,而是人們在高原上勞動生活中形成和所特有的藝術升華。此動態(tài)的形成從人類學的角度來講,必然與這兩個民族的地理環(huán)境、人文歷史、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而從語方系屬關系來分析,這兩個民族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性。 一、從人類學的角度分析藏族民間舞蹈“一順邊”的美 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藏及青海、甘肅、四川以及云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地屬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稱之為“世界屋脊”,乃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 特殊的高原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其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創(chuàng)造了極具神秘色彩的農牧文化。“一順邊”的美,源于高原的勞動生活,來自高原民族的審美心理。在藏民族居住區(qū),由于高原氧氣稀少,人們勞動的速度不宜過于急促。而高原地區(qū),通常道路崎嶇不平,且多為山路,所以人們普遍穿長靴行走。在日常生活中,牧民們會在后背負一個竹桶以便攜帶所需品。即便在勞動生活中,通常也是肩負重物登山勞作。由于特殊的高原地勢以及日常生活中與勞作時常年背負沉重物品,人們在行走時普遍上肢向前傾斜以便身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這種來源于勞動者智慧的創(chuàng)造,行動起來最省力、最得力,又能減少危險的體態(tài),就成為日常生活的基本動態(tài),并逐漸升華為“一順邊”的美。 當然,藏族民間舞蹈“一順邊”動態(tài)的形成并非源于一個因素,它是多因素相互交融、互相影響的產物。筆者只是從其中的一個角度出發(fā)來究其成因,然而,還需做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對其剖析得更加透徹。 二、以人類學的視野分析土家族民間舞蹈“一順邊”的韻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川黔毗連的武陵山地區(qū)。北支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州的永順、龍山、保靖、吉首、古丈、張家界市以及鄂西一帶,南支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重慶市、黔東地區(qū)、湖南鳳凰、瀘溪、麻陽一帶。 由于受群山環(huán)繞,依山而居的地理環(huán)境影響,土家族民眾通常在日常生活之中或者是在勞動之時也會背負一個竹桶以便放置日常所需物品。土家族人通常是以村為單位,分布在不同的山地之間。所以,人們不管是上山挑水、砍柴、打獵,還是前往另外一個村莊都必須翻越群山。土家族人長年累月背負重物,長期雙肩挑水翻山越嶺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土家族民間舞蹈中“一順邊”的動勢。這種由日常勞動生活導致而成的身體動態(tài)在土家族民間舞蹈中可信手拈來。例如,土家族民間舞蹈“擺手”?!皵[手舞”是流傳于當?shù)毓爬隙鴤鹘y(tǒng)的群體性舞蹈,其中包括了以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為主題的70多個動作。其舞蹈內容主要是祭祀祖先、乞求豐收。土家族“擺手舞”主要是對其勞動生活形態(tài)的模仿,如有:“耕地”、“播種”、“繞繩”、“打蚊子”、“吃豆豉”等。除此之外,對動物的模仿也不勝枚舉,如“斗牛”等。按種類又可將其劃分為大擺手和小擺手。舞蹈時多圍成圓圈,圓圈中間站立一人敲鼓或鑼,以其為中心繞圈而舞?!耙豁樳叀钡膭討B(tài)形式在擺手舞中貫穿始終。每一個“單擺”、“雙擺”、“回旋擺”等都顯現(xiàn)出“一順邊”的獨特魅力。 “一順邊”的動態(tài)形式多出現(xiàn)在高原、山地地區(qū)。這種動態(tài)的形成與人們的日常勞動生活密不可分。 三、同語言系屬下的藏族民間舞蹈與土家族民間舞蹈 維基百科中介紹:“語言系屬分類是指根據(jù)語言而發(fā)展和演變、直接而明顯的關聯(lián),對語言進行歸類的方法。語言系屬分類主要依據(jù)語言語音、詞匯、語法規(guī)則之間某些對應關系,把具有相似的語言歸于用一類語群,這種語群稱為同族語言即‘語族’,按‘語族’之間的某些對應關系,又歸在一起,這類同類語族稱為同系語言即‘語系’”。 藏族是一個擁有本民族文化語言的族群。而在藏族文化大系統(tǒng)之中,其語言文化也凸顯出自身的文化屬性。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wèi)藏、康方、安多三種方言。現(xiàn)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jù)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同樣,土家族也有本民族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未定,還有說法主張白語(白族的語言)、土家語也屬于漢語族。大多數(shù)人由于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湖南的永順、龍山、古丈等聚居地區(qū),還完整地保留著土家語,屬于土家語北系土家語;南系土家族通用土家語和漢語相融合后形成的土語。 藏族和土家族都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筆者認為這與他們所居住的地理位置地勢形態(tài)有很大的關系。藏族區(qū)域分布較廣,多分布在中國領土的西南部。土家族多分布在湖南省、湖北省的西北部。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兩個族群居住較為接近。而從地勢上來看,藏族居住在高原之上,而土家族居住在群山環(huán)繞之中。無論是從地理位置還是從地勢上來看,同屬于一個語族下的兩個少數(shù)民族不論是在歷史文化源流上,還是人文地理環(huán)境中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從而也導致了兩種民間舞蹈在動態(tài)上的相似性。 筆者對于兩種民間舞蹈動態(tài)相似性的分析還尚淺,要真正全面剖析兩者的同一性還要進行更深入的調查研究,從文化的“根”出發(fā),結合相關學科的研究視角來共同解析其舞蹈藝術文化產生的根源。(項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