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青稞的資料 青稞,英文名hullessbarley,是禾本科大麥屬的一種禾谷類作物,因其內(nèi)外穎殼分離,籽粒裸露,故又稱裸大麥、元麥、米大麥。青稞在青藏高原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距今已有3500年。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青海、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壩州、云南的迪慶、甘肅的甘南等地海拔4200—4500米的青藏高寒地區(qū)。青稞是西藏四寶之首糌粑的主要原料。 青稞具有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和突出的醫(yī)藥保健作用。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為何不乏百歲老人,這與常食青稞,與青稞突出的醫(yī)療保健功能作用是分不開的。據(jù)《本草拾遺》記載:青稞,下氣寬中、壯精益力、除濕發(fā)汗、止瀉。藏醫(yī)典籍《晶珠本草》更把青稞作為一種重要藥物,用于治療多種疾病。 青稞具有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和特殊功效 1、β一葡聚糖:據(jù)西藏自治區(qū)農(nóng)牧科學(xué)院資料介紹,青稞是世界上麥類作物中β一葡聚糖最高的作物,據(jù)檢測青稞β-葡聚糖平均含量為6.57%,優(yōu)良品種青稞25可8.6%,是小麥平均含量的50倍。β-葡聚糖通過減少腸道粘膜與致癌物質(zhì)的接觸和間接抑制致癌維生物作用來預(yù)防結(jié)腸癌;通過降血脂和降膽固醇的合成預(yù)防心血管疾病:通過控制血糖防治糖尿病。具有提高機(jī)體防御能力、調(diào)節(jié)生理節(jié)律的作用。另根據(jù)美國科學(xué)研究表明,青稞除β—葡聚糖外,青稞還含有一種專門的膽固醇抑制因子,其含量約每公斤100—150毫克。 2、膳食纖維:青稞的總療效纖維含量16%,其中不可溶性療效纖維9.68%,可溶性療效纖維6.37%,前者是小麥的8倍,后者是小麥的15倍:一葡聚糖含量6.57%,僅比燕麥低0.1百分點(diǎn),是小麥的50倍。膳食纖維具有清腸通便,清除體內(nèi)毒素的良好功效,是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清道夫。 3、支鏈淀粉:青稞淀粉成分獨(dú)特,普遍含有74—78%的支鏈淀粉,近年西藏自治區(qū)農(nóng)牧科學(xué)院培育的新品種青稞25支鏈淀粉達(dá)到或接近100%。支鏈淀粉含大量凝膠黏液,加熱后呈弱堿性,對胃酸過多有抑制作用。對病灶可起到緩解和屏障保護(hù)作用。 4、稀有營養(yǎng)成分:每100g青稞面粉中含硫胺素(維生素B1)0.32mg,核黃素(維生素B2)0.21mg,尼克酸3.6mg;維生素E0.25mg。這些物質(zhì)對促進(jìn)人體健康發(fā)育均有積極的作用關(guān)系。 5、微量元素:含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無機(jī)元素鈣、磷、鐵、銅、鋅和微量元素硒等礦物元素。硒是聯(lián)合國衛(wèi)生組織確定的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而且是該組織目前唯一認(rèn)定的防癌抗癌元素。 青稞可釀制青稞酒。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青稞炒后磨成面用酥油茶拌著吃,人們也將青稞與豌豆摻合制作糌粑,青稞的營養(yǎng)是比較豐富的,從有關(guān)資料對比來看藏族人民的主食糌粑,營養(yǎng)價值不低于其它谷類的營養(yǎng),有的營養(yǎng)素還高于其它谷類食物,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人民的傳統(tǒng)食品,而且作為藏餐出現(xiàn)在藏式風(fēng)味的飯店,成為招待外賓的重要食品。 在宗教節(jié)日中藏族人民還要拋撒糌粑,以示祝福;在舉行盛大煨桑時,人們不但要往火里灑點(diǎn)水,還要投入糌粑等。藏族民歌唱道:你點(diǎn)燃雪笆,我燒起糌粑……這種糌粑文化的魅力是其他民族文化中較為少見的。 青稞作為青藏高原的主要糧食作物,受到藏族人民的喜愛,人們在鍋莊、山歌、民間故事等表現(xiàn)形式之中對青稞進(jìn)行贊美歌頌的同時,也對青稞的來源傳說、青稞的播種、青稞的收割、打青稞、薅青稞、青稞面及青稞酒的制作等方面都作了形象生動的描述。 在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的建塘鎮(zhèn)和小中甸(藏語稱洋塘)鎮(zhèn),關(guān)于青稞的故事就是用歌謠的形式傳唱,青稞文化是用鍋莊、山歌等歌舞表演的形式進(jìn)行傳承的。 青稞來源傳說 青稞藏語稱“耐”,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的主要食物之一。有關(guān)青稞的來源,在香格里拉民歌和傳說故事中這樣寫到:在很久很久以前,世間尚無青稞,人們靠吃野獸肉、野果、野草謀生,每到饑荒季節(jié),總會餓死許多人,那時候,有一只名叫“噓滴滴”的小鳥看到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民連糧食也吃不上,于是,決定飛向仙界,為藏民尋找可一年四季充饑的食物。它飛呀飛,飛了十八個晝夜,終于到達(dá)了天宮,并向天神說明了來意,天神為了考驗一下“噓滴滴”鳥,就把青稞種子故意藏在石倉內(nèi),外邊由兩只獅子和兩只老虎把守?!皣u滴滴”鳥不畏艱險,趁著獅子吃食、老虎打頓時,用小嘴啄了石門一個小洞,終于從石倉中啄來七粒青稞籽返回人間。第一次“噓滴滴”鳥用杜鵑木做的犁架讓馬鹿拉犁,并把兩粒青稞種子種在雪山上,結(jié)果無一收獲。第二次,“噓滴滴”鳥做了一個用柳樹做的犁架,讓金魚拉犁,兩粒青稞種子播撒在大海里,結(jié)果也無一收獲。第三次,“噓滴滴”鳥用櫟樹做了一個犁架,讓一對犏牛來拉犁,把剩下的三粒青稞種子全撒在原野上。藏歷二月下種八月青稞成熟,從此藏族人吃上了青稞,吃了上糌粑面。 青稞的播種 《隋書·附國傳》中記載:“其土高,氣候涼,多風(fēng)少雨,土宜小麥青稞?!鼻囡m應(yīng)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生長,青稞一般在藏歷二月下種,八月收割,因此,在糧食作物中,青稞的生長周期可能算最長。藏族人在每年的開播之前以二月初八前后為界,按照藏族歷書上所提示的提前播種或推后播種來選擇播種時間,在開播的當(dāng)天,全村男女老少要穿新衣戴新帽,還要給耕牛戴上頭飾,給犁架拴上彩帶,以示開播,并祝五谷豐登。 在建塘、洋塘一帶,每塊耕地都有名稱:“湯叫”(壩外之意)、“西日姆”(有四段的地)、“康秀姆”(房子的下邊)、“畢拉姆”(關(guān)小牛的地方)、“此加性”(狗屎地)、“波主崗”(凸山上)、“電召崗”(小壩上)等等或以大小命名、或以形狀命名、或以家名命名、或以地的好壞來命名、或以房屋或其它固定性東西的前后左右來命名。人們不習(xí)慣用東西南北方位記地名,而是習(xí)慣用一塊地命名一個名稱的形式來記地名。一塊地,今年種了洋芋和蔓菁,明年就可以種青稞,這種地叫“濃性”(油地之意)。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農(nóng)民,年復(fù)一年以交替的形式,在田地里播種著各種糧食作物。 很久以來,這里的藏民喜歡用“幾天”這個概念來計算土地的面積,一般來說“一天”折合現(xiàn)在的三畝地左右,每畝地大約種20-25市斤青稞種子。 扶犁者多為男子,而牽犁者多為婦女和小孩。播種前,扶犁者在備好的簸箕中倒上青稞,架在左腰上以五步為一個“崩那”(一丘地之意),從田地的一頭用右手邊走邊撒的形式朝前走去,每兩步撒一把青稞種子,等走到地的另一頭,再從那一頭用同樣的方式撒著過來。當(dāng)撒完種子后,開始犁地。與其它藏區(qū)不同的是,建塘、洋塘一帶習(xí)慣用二牛抬杠的形式犁地。除扶犁者外,前面要有一個牽牛的人,牽牛的人一邊牽牛,一邊還要在犁溝里撒種子,當(dāng)犁完一塊地后,其他人還要把田邊地角收拾一番,這塊地才算播種完畢。 犁架的制造也很講究,正像建塘、洋塘民歌中唱到的:“犁地和穿牛鼻的方法有十八種,櫟樹山上走一走,把自然成形的櫟樹砍下來,一個犁把兩個孔;紅松林里走一趟,砍來紅松做犁杠,一個犁杠兩個孔;白樺林中走一轉(zhuǎn),砍來白樺做犁檔,一個犁檔兩個孔;楊樹林里走一遭,砍來楊樹做牛軛,一根牛軛四個孔;刺木林中走又走,刺木犁鏵很光滑,犁鏵上面一個孔;櫻木林里走一走,砍來櫻木做支撐,一塊支撐一個孔;刺柏山上走一走,刺柏彎成做鼻圈,兩個鼻圈兩個孔;青竹林里走一走,砍來竹桿做牽桿,兩根牽桿四個孔?!本瓦@樣,從犁架的選材到安裝用的孔孔,用非常通俗易懂的唱詞表達(dá)得清清楚楚。 薅青稞 青稞剛出苗不久,由于薅青稞是婦女們的活兒,所以,藏家婦女開始忙碌著準(zhǔn)備薅頭道青稞,當(dāng)禾苗完全出完后再薅第二道。 建塘、洋塘一帶的民歌中,關(guān)于薅青稞的場景是這樣描繪的:“長在壟上的幼苗好像織女釘織樁,分岔的禾苗,像公羊的角兒,三岔的禾苗,像三根整齊的發(fā)辮。正在薅頭道的樣子,就像烏鴉在灰塵里翻滾。薅第二道青稞的樣子,卻像黑牦牛在土堆上玩角技。當(dāng)青稞出穗的時候,像英雄男兒把喝完酒的銅杯倒放在前面;清除野燕麥的樣子,好像美女分頭發(fā)?!?span lang="EN-US"> 這段歌詞中,從薅頭道青稞,寫到出穗,再到青稞完全長出后,清除野燕麥,用極為簡單的筆調(diào)把薅青稞到清除野燕麥時的勞作的要求、勞動的場面,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出來。 青稞架 青稞架在建塘、洋塘藏語里稱“若新”,大概是立木之意。由于青稞收割后,要有兩個月左右的時間進(jìn)行風(fēng)干,所以,在收割青稞之前,當(dāng)?shù)厝艘獋浜弥谱髑囡艿哪玖?。因為,紅松插在地下不容易腐爛,所以,青稞架大多是用紅松樹做成的。青稞架的制作也有一定的講究。一般來說,高度大多在十五肘左右,立木與立木之間相隔六肘左右,兩棵立木之間有兩榴,每榴從下到上有“三眼”或“四眼”。青稞架由于風(fēng)干和日照要求很高,所以青稞架大多是以坐西向東的形式,一字形排開。 如果究其青稞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藏王赤松德贊時期。傳說那時侯有以為名叫聶·達(dá)東塞大臣,主要管理吐蕃王朝的牧業(yè)生產(chǎn)。有一年冬天,天氣特別寒冷,大雪覆蓋著整個大地,由于凍餓交加,不少牲畜死于寒冬之中,聶·達(dá)東塞心急如焚,他費(fèi)盡心思也想不出解決冬季牲畜不挨餓的辦法。 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他做了一個夢,夢里他的坐騎——白馬走到他床前對他說:“尊敬的主人,你不用犯愁,你可以讓人在秋天時收割青草,將它曬干,到了冬季無草的時候,拿給那些牛羊吃,它們再也不會挨餓了?!蹦悄昵锾旌?,藏族有了儲備干草的習(xí)慣,有了青稞架。 收割青稞 當(dāng)高原的秋天到來之時,田地里的青稞搖擺著膨脹的腦袋,等待著人們的收割。開鐮的那天,全村人都要穿上布料做的新衣服,以示慶祝豐收。吃飯時要特意喝上一碗紅糖酥油湯,據(jù)說,喝上紅糖酥油湯,有益于保護(hù)指尖不流血,割青稞是個勞動強(qiáng)度很大的活兒,在過去,由于勞動力少,田地多,割青稞一割要割到十多天才能割完。待割完青稞時,大多數(shù)人的手指尖都磨破了。 關(guān)于收割青稞,民歌中也這樣唱到:“收割青稞有講究,左手把住一大把,右手揮舞金鐮刀;割完三把捆一捆,滿地麥把像鳥群;滿地麥把堆起來,好似壩上一群豬;麥堆馱在牛背上,好似手鈴口朝下;一對麥把扔上架,好像高空大鵬飛;麥架上的青稞喲,好似漢人疊的紙垛兒?!?span lang="EN-US"> 從民歌的唱詞中,可以看出,收割青稞有那么一些程序:一是三把青稞捆成一小捆麥把,捆時,在第三把青稞中抽出十多根青稞桿,按麥穗朝右的形式橫捆在青稞根部約五指寬的地方;第二是把滿地的麥把堆起來,捆扎好的麥把不能隨意亂丟,而是要以麥穗靠朝一邊的形式,整齊地丟在割完的空地上。老人特別注意強(qiáng)調(diào)丟麥把的整齊性,據(jù)說,如果麥把的頭尾不分,老天馬上要下雨懲罰,堆麥把時,一堆少則十把、多則十二把,麥把堆時以一層一層的形式壘起來的;第三是把一堆堆青稞馱在牛馬的馱子上,一般情況下一邊可馱五至六堆青稞,十至十二堆為一馱;第四是割好的青稞上架時,由兩個男人和一個小孩完成,一個大人朝麥架上扔,另一個大人在麥架上架青稞,小孩按一次遞一對麥把的形式,傳遞給往麥架上扔的人,這時候,扔青稞的人和架青稞的人相互對起歌來,扔麥者:“喔,編好的麥把扔了上去?!奔茺溦撸骸叭由蟻淼柠湴严癫伛R雞飛上來?!本瓦@樣,以一問一答的形式高唱起來,遠(yuǎn)處收割青稞的人們聽來十分悅耳,同時也深受鼓勁。 當(dāng)青稞架到麥架頂尖處時,架青稞的人為防止雨水浸濕,所以,要架成馬鬃狀,且要在架子的最高處插把青稞麥把。架完后,口中念著:“?。≡柑镏械纳裣刹灰獪粼谔镏?,請來到青稞架的頂上!來吃牦牛肉,來喝青稞酒。酥油茶敬上,青稞酒供上,來祝福豐收,愿神戰(zhàn)勝一切!”當(dāng)青稞收割完全結(jié)束時,人們都要來到麥場里收拾收拾,慶祝一番。 打青稞 當(dāng)初冬季節(jié)來臨之際,建塘、洋塘草原上的藏家人開始忙碌著準(zhǔn)備打青稞?!扒囡龔柠溂苌戏畔聛淼臉幼樱拖袂寮兊娜畯拈l門里放出來一樣;麥場上打青稞的情景,就像英雄格薩爾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女人們在風(fēng)中揚(yáng)青稞的樣子,就好像水中掀起陣陣?yán)嘶ㄒ话?;篩好的青稞裝在皮袋里的樣子,就像英雄男兒砍斷了的板筒整齊無比?!泵窀柚邪汛蚯囡膭趧訄雒?,用非常形象的比喻簡單而明了地描述出來。 在過去,建塘、洋塘草原上的藏族農(nóng)民所使用的打青稞的工具是一粗一細(xì)兩根長短不一、樹種不一的木棍。木棍的一端用麻繩拴在一起。粗的一根叫“打瑪”,細(xì)的一根叫“打西”,“一母一子”之意。把麥架上的青稞放下來之后,再把麥穗一端折斷,放在麥場中央,再由兩人或三人或四人圍著打。一般來說,四人以上由于節(jié)奏不合,故不能組合,人們一邊唱著“哦,啊拉,哨拉,用力打,使勁打,側(cè)邊打,中間打,頭注意,手注意”的《打麥歌》,一邊圍著青稞轉(zhuǎn)了起來,打青稞時發(fā)出來的“嘭嘭”的聲音節(jié)奏感很強(qiáng),聲音十分悅耳,場面也十分壯觀。 篩青稞和揚(yáng)青稞是婦女的活,當(dāng)需要揚(yáng)青稞時婦女們口中噓噓地吹了幾聲,風(fēng)就刮了起來,這叫做“喊風(fēng)”。也怪,這種呼風(fēng)的能力,只有婦女們才有,而且也只有在麥場時才能“喊”到風(fēng)。 青稞面的制作 青稞面藏語稱“糌粑”。青稞面的制作也很講究:首先要在清水里把青稞淘洗干凈,然后曬干,曬干好的青稞要在鐵鍋中炒,再送到水磨房推成粉。有時,為了使青稞炒得更好些,會在青稞中摻上一點(diǎn)沙子一起在鍋中炒,待炒完后,把沙子篩去。這樣炒的結(jié)果使?jié)M鍋青稞炒得很均勻、很熟透,磨成的糌粑面新鮮可口,有一種撲鼻的香味。有一種青稞面叫水煮糌粑,水煮糌粑的做法特別講究。把青稞淘洗干凈后,在開水中煮一下,待煮到半生不熟時,再倒在筲箕里把水漓干凈后,再在火塘邊放到有點(diǎn)酒糟味時,再在鍋中炒。這種糌粑算最好的青稞面。 糌粑面做出來的食品種類很多,如有一種叫“糌粑沱沱”的,非常好吃。當(dāng)酥油茶喝到一定時,用酥油茶的油皮子或酥油湯拌合著糌粑面揉成的沱沱就叫糌粑沱沱。糌粑沱沱拌著奶渣或酥油茶吃,口感特別好,特別有營養(yǎng)。另外,藏傳佛教寺院里的喇嘛在糌粑面里加上酥油、紅糖、酒、奶渣、茶水、藥粉等做成的食品,藏語稱“初”,吃起來十分好吃,且具有有病治病、無病益身的功效。 青稞酒的釀造 “草原上挖來百草根,繁多顏色眾多味,配制成了好酒藥。媽媽舀來雪山泉,泉水洗手洗三遍,青稞淘沙淘三遍,無銹鐵鍋洗三遍,煮熟青稞粒兒晾一晾,撒上酒藥窖三月,如此釀成青稞酒,請酒請酒請喝酒。要喝美酒不容易,酒藥里有鹿角草,飲了此酒便好斗,酒藥里有土大黃,飲了此酒易急躁,媽媽雙手很干凈,青稞粒里無泥沙,鐵鍋里面無銹垢,火煙里面無毒汁,酒壺里面無塵灰,鹿角草是提神藥,酒藥草是好引子,土大黃是清熱劑,缺此三樣不成曲,英雄飲酒講明智,好漢飲酒重禮節(jié),笨漢喝酒丟性命,請酒請酒請喝甜酒,敬神敬神敬天神,祝愿風(fēng)調(diào)雨順年景好,敬神敬神敬地神,祝愿人壽畜安事如意,敬神敬神敬山神,請神日日夜夜來保佑!”民歌中把釀酒用的材料、工具和過程以及飲酒的準(zhǔn)則和作用都說得非常形象生動。 青稞酒從顏色和酒的度數(shù),可分為“阿拉”和“羌”兩大類。其中“阿拉”是烈性酒,而“羌”指的是低度酒?!扒肌庇小罢芮肌?、“西羌”等種類。“哲羌”意為搓掉青稞皮的酒,這種酒專為家中的孕婦做準(zhǔn)備,待飲用時,先煉上酥油,加上雞蛋和紅糖,再裝上“哲羌”酒,煮著吃,十分營養(yǎng)?!拔髑肌本?,意為用吸管吸的酒,這種酒呈紅色狀,一般把青稞煮得半生不熟后,裝上酒藥,在高溫下發(fā)酵后,裝在大酒缸里,過半年或一年后打開,加點(diǎn)冷開水,再用水柏枝做的吸管吸出酒汁。(白玉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