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臺位于香格里拉縣東南三壩白地行政村境內,距縣城101公里,海拔2380米。其成因是由于水中的碳酸鈣經陽光照射發(fā)生分解反應,形成碳酸鈣白色沉淀物,不斷覆蓋地面而形成的千姿百態(tài)的熔巖地貌。 白水臺地勢隨山自然高下,它是中國最大的華泉臺地之一,占地約為3平方公里。 納西語稱白水臺為“拜卜芝”,意為逐漸長大的花。早在唐宋年間白水臺就已成為滇西一帶有名的游覽勝地。相傳“釋理達多”法師曾在此修行。在白水臺邊的石碑上刻有“釋理達多禪定處”的石碑和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40年)納西土知府木高所所題的一首詩。 白水臺又有“仙人遺田”的美稱。步臨臺地,但見白水臺層層疊疊,宛若片片斜月散落人間,和白水臺下的梯田極為相似,傳說是天上的王母以此教當地的百姓如何種植。在白水臺左側的一泉臺形似一彎新月,清泉盈盈四溢,相傳是仙女梳妝的地方。泉臺左邊下側,一石穹窿,潔白如玉,形如一懷孕女子,是當地群眾從奉生殖神的地方。 白水臺不僅是一個風光秀麗的地方,它還是納西文化的發(fā)祥地。據稱,納西族東巴教的第一始祖丁巴什羅從西藏學習佛經回來,途經白水臺,被其美景吸引,留下來設壇傳教。白水臺由此成為東巴教徒的圣地。 白水臺對面上柏峰下有一溶洞,古時為祭祀龍神之地,后因東巴教第二始祖“阿明什羅”在此修行,遂稱為“阿明明卡”,又稱“阿明靈洞”。相傳,東巴文即是“阿明什羅”在此創(chuàng)造出來的。 出白地村往東行不遠,可看到高達60余米的白地瀑布。秋冬之際,水流較小,輕柔飄逸,纏綿媚人。夏季溪水如注,奔騰而下,氣勢壯觀。 每逢農歷二月初八,居住在這方圓幾十里內外的各族人民,都匯集到這里,歡慶一年一度的傳統(tǒng)佳節(jié)“二月八”。當地的納西族都要至此殺雞祭祀山神,并將雞血涂抹在四周的樹枝上,以示崇敬。然后,在這平臺的綠蔭下進行豐盛的野餐。人們吹起蘆笙,拉起胡琴,圍成一圈,跳起歡快優(yōu)美的民間舞蹈。成千上萬張笑臉在這里匯聚,成千上萬支山歌在這里匯演,人們通宵達旦地歡歌起舞,所有參加這一盛況場面的人,沒有不動情融入其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