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 唐代的“半臂裝” 既潮又涼快 短袖短褲似乎已成了現(xiàn)代人萬變不離其宗的夏季著裝標配,可是“里三層、外三層”的古代人,夏季怎么受得了呢?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古人在夏季其實也并不都裹得嚴嚴實實。 據(jù)考證,魏晉前,男人也和現(xiàn)代人一樣愛打赤膊,女人們則喜歡穿“開襠褲”。這種“開襠褲”并不是單穿的,原來,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里面則多穿脛衣,脛衣可看作是褲子的雛形,但它只有褲管,沒有褲襠,由于這樣的著裝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過河否則古人不會輕易提起下裳。 到了唐朝,薄、透、露的“半臂裝”和“袒胸裝”深受女性青睞。半臂裝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在當時相當前衛(wèi)。而比半臂裝更大膽的,則是袒胸裝。張藝謀執(zhí)導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里所謂的“爆乳裝”,雖然被很多網(wǎng)友詬病過于暴露大膽,但其實其設(shè)計靈感就是源于唐朝的袒胸裝。 其實,在“富人批絲綢、窮人穿麻布”的古代,衣物的材質(zhì)比現(xiàn)代人常穿的棉和化纖制品都要涼爽。有研究稱,當外界溫度高于皮膚溫度時,皮膚會不自覺地吸熱。這樣看來,古人穿的紗袍、長褲,不僅能覆蓋皮膚,寬寬大大的造型還非常通風,形成“小對流”,與今天的阿拉伯人用長袍蔽體有異曲同工之妙。 用 手搖扇子 頭枕風 扇子可能是最能體現(xiàn)古人度夏之精巧、有情趣的物品。素有“搖友”“涼友”雅稱的扇子,在古代不僅是一種用以生風取涼的工具,還成了一種藝術(shù)品———扇面的面積雖然有限,但卻給書畫家們開辟了一塊題詩作畫的小天地。 據(jù)《古今注》記載,最早的扇子出現(xiàn)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稱之為“翟扇”。但此時的扇子并不是用來拂涼驅(qū)暑的,而是用來遮陽擋風的,插在車上也是一種儀仗。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扇子當儀仗使用時左右開合,像門,這也是為什么“扇”字從“羽”和“戶”旁。 到漢代,出現(xiàn)了用絹制成的團扇,又稱羅扇、紈扇。團扇多為“圓如滿月”的樣式,但也有梅花形、方圓形等樣式。 至唐代,繪畫作書的團扇已經(jīng)相當流行。男女都用團扇,在酷熱的夏季,幾乎人手一扇,富貴人家的扇子則更多,扇面往往裝飾精美,有名家山水書法作品。 11世紀,折扇經(jīng)日本傳入中國,并很快流行,男人們在正式場合改為使用折扇,團扇成為女性的專用物。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說,當時都城臨安城里已設(shè)有專門賣扇子的“周家折疊扇鋪”,說明宋代已能夠自制自銷折扇了。 折扇的盛行卻是在明清。其種類繁多,有折扇、竹扇、絹扇、羽扇、葵扇等不一而足。后來,折扇還流傳到歐洲,成為西方貴婦們喜愛的把玩之物。 除了扇子,形態(tài)各異的瓷枕也是古人度夏的必備神器。瓷枕的枕面長度一般不超過20厘米,內(nèi)部中空,下端有孔穴可以透風,四周能透氣,由于瓷器表面有一層冰涼的釉面,很快成為古人夏季首選的寢具。 據(jù)稱,瓷枕最早出現(xiàn)于隋代,一開始并不是消夏納涼的,發(fā)展到后來卻以納涼之用居多。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中有“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的詞句,其中的“玉枕”即是青白釉枕,這也印證了瓷枕是夏季納涼的極佳寢具。一直到明清時期,有了其他材料的出現(xiàn),瓷枕才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看來,“苦夏”之于古人,也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難熬。聰明的古人不但懂得消暑,還深知“修身養(yǎng)性、以靜制熱”的心態(tài)調(diào)整。白居易詩云“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這份“煩夏莫如賞夏”的超然心境,或許才真是我們該好好學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