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歷每年12月22日前后,冬至來臨。此時“冰益壯,地始坼”,太陽行至黃經(jīng)270度,正是隆冬時節(jié)。 “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日是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之后,白晝漸長,所以“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國先民已經(jīng)測定出冬至,并在商周時期用文字記載下來。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測定并記錄下來的節(jié)氣之一。 天時轉(zhuǎn)日長 “冬至一陽生,天時轉(zhuǎn)日長?!倍習r節(jié),雖然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接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小,但氣溫還不算是最低。此后寒氣將不斷積累,加上西伯利亞寒潮的降溫作用,冬至后的小寒、大寒時節(jié)氣溫將更低。 冬至日后,盡管日照開始增加,但地表吸收的熱量仍然小于散失的熱量,在短期內(nèi)氣溫仍會繼續(xù)下降,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這時候也開始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北方地區(qū)的平均氣溫普遍在零攝氏度以下,南方地區(qū)只有6—8攝氏度。除我國少數(shù)海島和海濱局部地區(qū)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所以有“冬至不過不冷”的說法。直到小寒或大寒時節(jié),當熱量收支達到平衡之后,氣溫才能走出低谷。 窗間九九圖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我國民間有“冬至數(shù)九”的習俗,就是從冬至日數(shù)起(也有的從冬至日的第二天數(shù)起),每九天算作一九,一共九個九,前后八十一天。各地有不同版本的“九九歌”,由于各地氣候寒暖不一,歌詞也就有些區(qū)別。 到了明清時期,“畫九”“寫九”的習俗在士紳階層頗為流行,使“數(shù)九”反映的暖長寒消之氣候更加形象化,這便是“九九消寒圖”。有的是用書法筆下生春,有的是以丹青點染紅梅,人們希望以這種雅致和閑適的方式,度過漫長的冬季,直到冰消寒散,春色滿園。 陽生春又來 “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惫湃苏J為,冬至過后,白晝時間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祥的好日子,值得慶賀。對于中醫(yī)養(yǎng)生來說,“陽氣初生”的冬至也是重要的節(jié)氣。 冬至時節(jié),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寒冷的季節(jié),在起居方面應注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零攝氏度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物,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以利于血液流暢。在日常生活中,還要適當進行御寒鍛煉,例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肌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受能力。 “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預示著冬日已深,也呼喚著初春的到來,且讓我們暫停匆忙的腳步,回望一年的收獲與精彩,憧憬來年的美好生活。 (載《人民日報》2022年12月12日第1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