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從不缺少頂天立地的豪杰,他們或重允諾,講信義,或臨危不懼,忠肝義膽,舍生取義。這樣的精神,即使在今天這樣的和平年代,也是非常有意義的。近讀張元濟先生編著的《中華民族的人格》(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7月)一書,每個人都堅守中華民族的可貴人格,我們的民族精神就不會丟。 1937年5月,盧溝橋的槍聲即將響起,上海也在風雨飄搖之中。面對民族危機,一代出版家張元濟憂心如焚、寢食不安。書生報國一支筆,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編一本書,喚醒中華民族的人格,以決死之心抵御強暴,抗拒橫逆。他從《史記》、《左傳》、《戰(zhàn)國策》中擷取8篇故事,譯成白話文,并在每篇后面加以評點。8篇故事包括《公孫杵臼程嬰》、《伍尚》、《子路》、《豫讓》、《聶政》、《荊軻》、《田橫》、《貫高》,可所涉及的人物卻不止上述九人。就在這一年7月,抗日戰(zhàn)爭全面打響。無數(shù)人像這本書里提及的義士一樣,投身烽火硝煙。 張元濟先生在每一篇故事后面的“批評”是全書的亮點,幾句話就點出了這些豪杰人格力量的所在,他所仰慕的是:公孫杵臼死于忠,程嬰死于信;伍尚之赴死,對父親盡子道,對弟弟盡兄道,在他心中孝是人生的美德;豫讓報仇有道,寧可舍易就難,顯示出“正直的精神”;聶政之死乃是“士為知己者死”;荊軻刺秦王不成,千古流傳,殉難者中田光為守信而死、樊于期為仗義而死、荊軻為盡職而死、高漸離為復仇而死,他們都是“雖死猶生”;貫高九死一生,忍受無數(shù)重酷刑,僅是為主人辯誣,一旦達成目的,立馬就死,決不茍且。讀來令人深思不已。 張元濟先生所倡導的“中華民族的人格”是幾千年來史不絕書的英雄人格,雖不能成為普遍的人格底線,但仍有一定的現(xiàn)實啟示?!爸腥A民族的人格”是張元濟何時都不敢忘懷的。早年他投身戊戌變法如此,編印近代中小學教科書如此。當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軍的鐵蹄踏進租界后,他也堅持不向日偽當局注冊,為防止日偽勢力滲入董事會,他托故不開股東大會,僅以印行古籍等少量業(yè)務(wù)苦苦支撐下來。在他自己身上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人格,即孟子所說的那種“浩然之氣”。 為什么要編這本書?張元濟先生在《編書的本意》中指出:“我現(xiàn)在舉出這十幾位,并不是什么演義彈詞里妝點出來的,都是出在最有名的人人必讀的書本里。他們的境遇不同,地位不同,舉動也不同,但是都能夠表現(xiàn)出一種至高無上的人格。”他們有的是為盡職,有的是為知恥,有的是為報恩,有的是為復仇,歸根結(jié)果,都做到殺身成仁。孟子說是大丈夫,孔子說是志士仁人,一個個都毫無愧色。這才是中華民族的真人格、真精神。尤其時值民族危難之際,志士仁人更是前赴后繼。只要堅守中華民族的可貴人格,民族精神就在,國家就不會滅亡。 張元濟先生曾對中國自晚清以來的新教育有一種痛切的反省。他認為,新教育之所以沒有起到真正的效果,就是大家只注意到知識的“新”,而沒有注意到人格的養(yǎng)成。新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如果在人格上是東倒西歪的話,就不是一種成功的教育。因此他主張教育要培養(yǎng)“堅苦卓絕的精神,高尚廉潔的節(jié)操”,從這個意義上,他甚至認為敵人的炮聲恰好震醒了我們。這也許是他在國難日益深重的時刻,編寫《中華民族的人格》更為深刻的原因。因為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民族,若泯滅了良知,喪失了人格,都必將走向墮落,走向衰亡。 讀完全書,感覺無論如何的世變滄桑,這些人格底氣、做人準則都是不會隨著時間而化為灰燼,而卻會在新的時代里獲得新的內(nèi)涵?!帮L蕭蕭兮易水寒”的志士,面對外敵入侵還是專制壓迫,我們有拍案而起的憤怒,長歌當哭的生命情懷,以及血性的反抗,毅然決然的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