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jié),走進香格里拉市洛吉鄉(xiāng)洛吉村孔家坪村民小組,層層梯田上,包谷、核桃、橘子等莊稼和經(jīng)濟林木長勢良好,一條干凈整潔的水泥衛(wèi)生路直通村里,青瓦白墻的民房點綴其間,村容整潔,群眾安居樂業(yè),儼然一幅生動的田園山水畫。 20世紀90年代,三壩鄉(xiāng)東壩二村道谷村民小組、虎跳峽鎮(zhèn)寶山村和東坡村新藥山村民小組的80多戶彝族群眾集中搬遷到了孔家坪小組,但直至10年前,該小組仍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當時由于政府安置財力有限,群眾都住在木楞房和土坯房里,房屋僅能遮風擋雨,進村的路也只有1條羊腸小道。大多數(shù)村民家里沒有1件像樣的家具,由于人畜混居,導致豬、雞、牛、馬糞便滿地都是,村里臭氣熏天、污水橫流。當時的村民大多沒有意愿外出務工,大家都心安理得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村民的經(jīng)濟收入主要靠種植傳統(tǒng)農(nóng)作物和采集林下產(chǎn)品賣錢,大家都在貧困線上掙扎。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實施了精準扶貧政策,黨的富民政策的陽光普照到了孔家坪小組的每一個角落,村里的基礎設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寬闊平坦的水泥衛(wèi)生路修到了各家門前,清澈潔凈的自來水引到了村民家里,村民們都享受到了住房提升改造等多種政策,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大房子。村里環(huán)境提升了,村容整潔了,各種富民產(chǎn)業(yè)不斷興起,大家的思想觀念也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 孔家坪村民小組黨支部書記馬向東說起村里的變化時滿面笑容:“這幾年,很多群眾依靠精準扶貧政策和自身努力在村里蓋起了小洋樓,生活條件和城里沒有太大差別,我們村能有今天的變化,靠的是黨的好政策,沒有黨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關心支持,我們不可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p> 陳志華家里新修建的兩棟樓房在村里格外顯眼,夫妻二人把家里收拾得格外干凈,家里擺放著沙發(fā)、茶幾、電視、冰箱等家具、家電。從陳志華夫妻臉上洋溢的笑容可以看出,他們對現(xiàn)在的生活很滿意。陳志華介紹,10年前,他家里除了1所年久失修的木楞房外,幾乎沒有值錢的東西,是村里出了名的特困戶。脫貧攻堅戰(zhàn)打響后,他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掛包單位的幫扶下,陳志華在年近六旬時終于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大房子。得益于鄉(xiāng)黨委、政府和掛包單位引導,陳志華家不僅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種植了6畝多核桃樹和橘子樹,養(yǎng)殖了13頭黃牛,他的兒子還在人社等部門的幫助下外出務工,一家的收入大幅提升。 看著家里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陳志華心里樂開了花,他說:“以前我們生活在大山深處,由于交通落后、信息閉塞、思想觀念落后,只能靠天吃飯,如今,我家住上了新房子,看病能報銷、孩子上學費用全免,而且還能享受很多補貼,現(xiàn)在吃穿不愁,出行方便,生活舒適,我們要感謝共產(chǎn)黨,相信我們的日子一定會更好?!?/p> 現(xiàn)年76歲的邱正強老人耳聰目明,很是健談:“以前我們孔家坪村民有‘三怕’:一怕遇上天災吃不上飯,二怕孩子考上好學校但供不起孩子讀書,三怕生病看不起病。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家對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從根本上消除了縈繞群眾心頭的‘三怕’?!?/p> 在離開孔家坪的路上,記者遇見了開著各種汽車進出村子的年輕人,洛吉鄉(xiāng)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這些都是村里在外務工的年輕人,如今孔家坪村民小組80%的年輕人都在省內(nèi)外務工,外出務工正成為孔家坪村民增收的又一渠道,同時,這些年輕人把新觀念、新思路、新生活方式帶回村里,正在悄悄改變著大山深處群眾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陳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