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金沙江從青藏高原一路向南,在滇西北麗江石鼓突然由南向東大轉(zhuǎn)彎,浩浩蕩蕩往東流去,形成了舉世聞名的長江第一灣。85年前,紅二、六軍團長征,猶如一條巨龍,在云嶺高原與滔滔金沙江不期而遇,書寫了關(guān)系中國命運的渡江傳奇,留下了各族群眾舍生忘死支援紅軍、救助紅軍的慷慨壯歌。 1936年4月27日中午,紅五師十五團正在麗江茨科——中甸寒史里(車軸)渡江,因為軍馬泅渡至江心時受驚,加上這艘小船超載導(dǎo)致翻沉,50多位紅軍和一批軍用物資不幸掉進激流中。在這危急關(guān)頭,中甸金江船工彭鳳翥、彭琪父子(彭鳳翥51歲、彭琪30歲)和任有志迅速劃船過來,奮力救起48位紅軍;被紅軍從監(jiān)獄解救的麗江茨科農(nóng)民尹學(xué)富劃木筏趕來救起2位紅軍。船工周長壽在搶救落水紅軍的過程中獻出了生命。 當時,紅軍“過江則存,過江則勝”。這些船工冒著生命危險,打破“金沙不夜渡”的傳統(tǒng),夜以繼日擺渡,幫助紅軍過江,使紅軍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堵。 在渡江過程中,中甸縣沿江群眾、特別是船工給予紅軍大力支持。 為紅軍擺渡的船工中留下姓名的有松坪子渡口的趙錫敏、馬關(guān)友;車軸渡口的彭鳳翥及其兒子彭璉、彭琪,木斯扎渡口的謝懷敏、謝品才、謝懷忠、鮑岸方、向太朝等,他們都是用自家的木船為紅軍擺渡幾晝夜。上江鄉(xiāng)士旺馬場的周國棟(小名周全)與堂哥周國志、父親周紅、二伯父周劍、岳父劉神寶、李六三等人撈起沉船,在渡口連續(xù)擺渡三天兩夜,紅軍臨走時送給他們3張火狐皮,每人20個大洋。 2021年4月21日,記者來到金江鎮(zhèn)東南部車軸村委會滿庫一組旁的車軸寒史里渡口、彭鳳翥的孫子彭松成家,聽他講述了爺爺當年的故事。 彭松成說:“那是1936年4月下旬的一天,紅軍來到車軸渡口準備渡江。我爺爺當時和其他村民都躲在山上或玉米地里觀察紅軍渡江的情況,因為在此之前,村民聽當?shù)氐拿駡F和土豪劣紳宣傳說,紅軍是紅頭發(fā)、吃人的部隊,老百姓都很害怕。正在觀察情況時,我爺爺忽然聽到江對岸劃船的船工在大喊救命,隨后看見江水中有人在撲騰、掙扎。情況危急,救人要緊,爺爺顧不得多想,拉起我的父親彭璉、大伯彭琪就沖向江邊,拖出藏在江邊的自家小船,劃到江中開始救人。雖然只是一條小船,一次只能渡10多個人,但在關(guān)鍵時刻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與紅軍的接觸中,我爺爺知道了紅軍是專為窮人打天下的部隊?!?/p> “當時,大多數(shù)村民還在山上躲著不敢下來,渡過江的紅軍就借用村民的爐灶做飯,用過后在各家的灶臺上留下銀元,作為酬謝。爺爺后來對我們說,他從來就沒有見過那么好的兵,也沒見過紀律那么嚴明的部隊,他說那真是‘菩薩兵’。” “紅軍離開中甸后,渡口旁邊我家的一間房屋被匪徒燒毀,爺爺就很少講幫助紅軍的事。解放后,爺爺和父親才敢公開講述紅軍渡江的事跡??上В?998年7月,84歲的父親彭璉去世了。” “有幸為紅軍擺渡是我爺爺和父親的驕傲,作為船工的后代,黨和政府給了我們家族很多榮譽。”今年62歲的彭松成說,“現(xiàn)在,我的兒子在做電商、女兒當老師,我經(jīng)常把紅軍、爺爺和父親的故事講給他們聽,我覺得紅軍的長征精神不能丟,要一代代傳下去,為建設(shè)更美好的家鄉(xiāng)奉獻力量。” 記者在紅軍曾經(jīng)經(jīng)過的7個渡口看到,因為金沙江上搭建了大橋,多數(shù)渡口沒有了往日人來人往的情景,但渡口遺址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成為紅色革命教育基地,船工的后代多數(shù)從事其它工作,在社會主義建設(shè)各條戰(zhàn)線上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