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自古以來,社會的和諧總是以家庭的和諧為基礎的,沒有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和諧,也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和諧。家庭這一社會“細胞”和諧了,整個社會才會和諧。 在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建塘鎮(zhèn),有一位老人,其家庭之和睦,在鄰里有口皆碑。這就是楊善徵家,楊善徵爺爺被鄰里百姓親切的稱為“楊阿老”。楊家祖籍為山西人,清雍正年間來到香格里拉。目前楊家四代同堂,全家上下和樂融融,在和睦的家庭里過著幸福的生活。 楊善徵有4個兒子、1個姑娘,加上孫子和孫女、重孫等,整個家族共有21人,楊善徵本家就有10個人。 初冬的早上,陽光照進楊家的院子里,盆栽花草被照得異常清亮,幾本書放在院子里的桌子上,還有一堆報刊放在桌上,上面放有一個放大鏡,這是楊阿老讀書看報時用的。楊善徵爺爺看上去不像是90歲的老人,很精神地坐在沙發(fā)上,見客人進來,阿老笑著讓我們坐下。楊云萍是楊善徵爺爺?shù)膶O女,她抱著自己還未滿歲的孩子,輕輕走到楊善徵爺爺面前,說明了我們的來意,楊阿老聽完后,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跟我們談起他的治家之道。 家庭和睦是每個人的理想,但總會有一些事情讓很多家庭不能如愿以償,楊家究竟為什么能一直和睦,避免任何傷害家庭感情的事情呢?這得歸功于楊善徵的治家之道,到目前為止,楊家上下都聽從楊善徵爺爺?shù)陌才拧钌漆绨⒗险f:“一點口角都沒有,在現(xiàn)實生活里是做不到的,但那種有害家庭感情,相對嚴重的家庭糾紛,我們家一直沒發(fā)生過,也就是說,我們家從來沒有吵過大架,家庭生活一直和樂融融”。現(xiàn)實生活不是童話,總會遇見不盡人意的事情,有時候,因為沖動,總要把吵架當成家常便飯,這是少數(shù)家庭的不幸。楊家在楊善徵阿老饒有底蘊的治家之道中,一直保持和睦,背后一定有其特殊的家庭倫理文化。 楊阿老喝下一口酥油茶,平靜地說:“傳統(tǒng)的家庭倫理文化是支撐我們家庭和睦的根基,比如以《孝經(jīng)》為代表的很多傳統(tǒng)家庭倫理經(jīng)典,有很多值得我們吸取的地方,如果要把這種文化植根到一個家庭具體的生活細節(jié),就得從小抓起,通過以身作則的方式,讓孩子們從小就體會認識到傳統(tǒng)家庭美德,慢慢形成自己骨子里的東西,之后,就能隨性應用到具體的生活瑣事了”。楊阿老說,光憑這些還不夠,他們家的具體家規(guī)也比較嚴,主要講“家庭孝道”、“不分高低”、“不分里外”等相處原則。如果遇到矛盾,楊阿老會在矛盾萌芽時就給壓滅掉。楊阿老說:“沒有什么矛盾值得我們傷害家庭感情,如果家庭成員之間彼此懂得尊重、謙讓、包容。做到教育在前、家規(guī)在前的話,很多家庭矛盾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楊阿老說:“我會鼓勵家庭成員,多看書寫字,多學習傳統(tǒng)文化”,通過這種言傳身教的方式,讓家庭成員養(yǎng)性怡情,培養(yǎng)溫和、謙遜的品質。一個家庭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也是一個社會的最小單元,只有注重單個人的品行修養(yǎng)和道德教育,才能有和睦、溫馨的家庭和社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