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陽光暖暖地照在維西縣城農(nóng)貿(mào)市場上,還帶著水珠的時鮮蔬菜在陽光下更加鮮嫩可人。披著燦爛的陽光,傈家漢子付云華駕駛著滿載時鮮蔬菜的三輪摩托車來到縣城農(nóng)貿(mào)市場。三輪摩托車剛剛停下,就有10多名蔬菜商販圍上來搶購。不到20分鐘,滿滿一車蔬菜就賣完了。帶著微笑,哼著歡快的“瓦器器”,駕著三輪摩托車,付云華抓緊時間往家趕。 近日,記者跟隨付云華來到了傈家山寨豪豬箐,圍繞蔬菜種植的話題與付云華父子交談起來。 付云華的父親付用珍是一名老共產(chǎn)黨員,今年70歲了,但身體很健朗,他沒有上過學,年輕時在掃盲夜校里參加過學習,是夜校里的積極分子。通過參加掃盲夜校學習,付用珍能讀懂簡單的書籍,學會了加減乘除法。 “舊社會,我們家上無片瓦,下無寸土,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受盡了苦,遭夠了罪。是共產(chǎn)黨讓我們翻身得解放,使我們重見天日。”付用珍老人向記者講述舊社會的悲慘生活。 “社會主義阿克吉,富民政策阿克吉!我靠著種菜走上致富路,一家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付用珍老人談起當年依靠發(fā)展蔬菜種植業(yè)走上致富路時情緒有些激動。 付用珍是上世紀80年代保和鎮(zhèn)豪豬箐村民小組的學科學、用科學積極分子,也是豪豬箐村民小組率先走上致富路的共產(chǎn)黨員。那時,豪豬箐很落后,沒有公路,從豪豬箐到縣城5公里的路程全靠人背馬馱。不通廣播電視,群眾的文化生活十分落后。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善于動腦筋、善于學習、勤勞樸實的付用珍改變了傳統(tǒng)的耕作模式,成為豪豬箐第一個蔬菜種植戶。 當年,付用珍發(fā)動一家人種植了2畝多蔬菜,每天天還未亮,付用珍就從蔬菜地里用大竹籃背100多斤蔬菜到縣城賣。中午,賣完菜后又匆匆忙忙趕往蔬菜地里忙活,一直忙到天黑,大多數(shù)時候中午飯都是家里人送到菜地里隨便應(yīng)付。辛勤的勞動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如今,他們一家吃穿不愁,溫飽有余,好日子越過越紅火。 家里有了收入,付用珍建蓋了一間村里最大的木楞房,吸引了村里群眾羨慕的目光。1989年,《迪慶報》以通訊的形式,用《傈家漢子付用珍的致富經(jīng)》為題,報道了付用珍靠科技、靠勤勞走上致富路的事跡。在付用珍的帶動下,村里漸漸出現(xiàn)了更多的種菜人、賣菜人,群眾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好起來。 “歲月不饒人,不知不覺中,我老了,許多想做的事情做不了?!备队谜湔f:“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我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我兒子做到了,甚至做得比我想象的還要好?!?/p> 付云華接過父親的話說:“我們這一代趕上了好時光,生產(chǎn)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我們有條件在脫貧路上走得更快、更好?!?/p> 今年30多歲的付云華是豪豬箐、龍爪箐黨小組組長,念過初中,付云華像他的父親一樣善于學習農(nóng)業(yè)實用技術(shù),勤動腦、勤動手,靠著種植無公害蔬菜走上致富路。 同是種菜人,生活兩重天。與父親相比,付云華誠如他所說的那樣趕上了好時候:6米寬的水泥路直通到村里,村里路面全部已經(jīng)硬化,車輛可直接到達標準化無公害大棚蔬菜生產(chǎn)基地,賣菜再也不用人背馬馱,家家戶戶住進大瓦房。“水泥公路、大棚蔬菜生產(chǎn)基地都是政府投入資金建設(shè)的,住房也是政府在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安居工程中建設(shè)的,農(nóng)民的日子真是越來越好過了。”付云華說。 去年下半年,付云華在保和鎮(zhèn)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示范基地承包了8個蔬菜大棚,加上自己建的2個大棚,總共10個大棚。今年1至7月,付云華賣菜收入達5萬多元。 收入增加了,生活改善了,在政府支持下,付云華蓋起了大瓦房,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建設(shè)了沼氣池、衛(wèi)生廁所,買了一輛農(nóng)用拖拉機和一輛載貨用三輪摩托車,有了電冰箱、大彩電和兩部手機。付云華一家的生活與城里人沒什么區(qū)別。 “蔬菜業(yè)是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我們村靠發(fā)展無公害蔬菜走上致富道路的人越來越多。如村里李漢華家,每年收入在12萬元以上。”付云華談到村里的情況時如是說。 “現(xiàn)在的年輕人安逸了,到街上賣菜用車子運,回家做飯全是電氣化,晚上圍在電視機前觀看電視節(jié)目,了解天下大事,學習致富本領(lǐng)。如今,我們村的群眾嘴里吃得好,身上穿得好,精神文化生活更是好,疼了病了有醫(yī)保,困難群眾有低保,孩子上學不僅免學費還有生活補助費。這樣的日子當年我們想都不敢想。”付用珍老人在談到現(xiàn)在的生活時感慨道。 在付云華家漂亮大樓房旁邊,有一間低矮的木楞房。問及有了大樓房,為什么不把木楞房拆掉時,付云華說:“這間木楞房是父親在上世紀80年代建蓋的,是父輩那段艱苦日子的見證,留住他就是想教育后人要加倍珍惜今天的好日子?!保ㄓ浾摺詈槌蹋?/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