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改革開放已到“而立”。回首三十之路,用突破刻下足跡。關注三十之變,用回憶書寫歷史。三十年風云際會,國家、社會、個人,在時光的洪流中,不妨短暫駐足。 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潮流,而潮流往往造就風流。偶像,作為風流人物的代表,在每個歷史年代,都會應運而生,成為社會與時代精神面貌的一個縮影。在這一點上,改革開放30年,也不例外。 如果說,傳統(tǒng)中國,千年來,一個孔子,是人們精神世界的翹楚;那么現(xiàn)代中國,魯迅與雷鋒,則至少占據(jù)了大半個世紀;而到了當代中國,短短30年,人們的偶像崇拜,卻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三五年?!拔锸侨朔恰钡乃俣?,令人驚詫。在這種驚詫中,我們窺見的是,社會進步的車輪與時代精神的變遷。 30年來,偶像崇拜的對象,從“榜樣”,走向“三星”(歌星、影星、體育明星),再到“民星”(草根明星)。 80年代,偶像崇拜,還基本延續(xù)著過去的以“英模”、“榜樣”為主。所以,人們除了學習雷鋒好榜樣,還學習賴寧的舍己為人,學習張海迪的自強不息;到了90年代,市場經(jīng)濟大潮催生大眾文化的興起。它們以“一無所有”、“過把癮就死”的反叛姿態(tài),消解崇高與神圣,并與港臺傳遞過來的“三星”潮,迅速合流,塑造出以時尚、享樂、光鮮為核心的偶像特質;到了2000年代,網(wǎng)絡與多媒體的發(fā)展,促使“秀”時代全面到來,造就了無數(shù)草根明星與平民偶像。 30年來,偶像崇拜的精神,從“為國為民”的崇高奉獻,走向“我酷故我在”的標新立異,再到“想唱就唱,要唱得響亮”的平民姿態(tài)。人們開始摒棄“高大全”,樂意于承認偶像也是普通人,或者躍躍欲試,走到臺前,秀上一把,展現(xiàn)自我的風采。 應當指出的是,“榜樣”型的偶像崇拜,是以精神特質為中心,孔武有力,具有很強烈的社會示范意義;而以“三星”和“民星”為主的偶像崇拜,更多是以外在特征為中心,喧鬧歡騰,凸顯私人性與淺表化。 30年來,偶像崇拜的趨勢,從單一走向多元,從“收藏”走向“消費”。對于19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來說,他們偶像比較單一,不是英雄王杰,就是鐵人王進喜,社會的價值取向大體一致。而對于之后的人來說,隨著明星的增多,對個性的尊崇,偶像崇拜開始“分眾化”,有喜歡港臺的,有喜歡歐美的,有喜歡大陸的,不一而足。過去,人們把偶像當成精神支柱與實踐高標,來虔誠收藏。如今,人們更多把偶像當成消費,關注一些八卦,娛樂身心。 30年偶像之變,反映出人們精神世界的豐富多姿,以及這個時代的包容與開放。偶像們的“前赴后繼”,也豐富著時代精神與文化生態(tài)。 30年來,有的偶像,如過眼煙云,不著痕跡;有的偶像,如日薄西山,風光不再;有的偶像,卻“寶刀未老”,感召力依舊。比如,近日張海迪當選殘聯(lián)主席,引來眾人關注,說明她并沒有被人遺忘。 這也提示著我們,30年來,盡管我們的偶像觀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但同時,也有許多根本的價值觀并沒有變。 我們的愛國主義情懷沒有變。所以,一位坐在輪椅上的姑娘,因為奮力保護火炬,瞬間成為感動中國、感動世界的偶像;所以,在今年的抗雪災、抗震災過程中,那些英模人物,依然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敬仰崇拜的對象。所以,當一些明星出現(xiàn)有辱民族尊嚴的言行時,“粉絲”們會迅速倒戈,怒目相向。 我們艱苦奮斗的精神沒有變。30年來的改革開放進程,告訴國家和個人一個道理:發(fā)展才是硬道理。改革開放給每個人帶來了改變命運的希望,每個人也都在為自己的生活和未來而奮斗。所以,只要是勵志型的偶像,他們始終能給予人們力量。這也就不奇怪,時隔20多年,我們依然愛著張海迪。 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沒有變。那些堅守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銳意改革,大膽創(chuàng)新的偶像人物,依然受到社會尊崇。30年來,涌現(xiàn)出了孔繁森、任長霞、牛玉儒、祁愛群等一大批時代先鋒與英雄楷模。這些社會脊梁式的偶像人物,以人格魅力讓世人感懷,同時,也在繼續(xù)壯大著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 30年的偶像人物,從一個側面訴說著社會巨變與人世滄桑。變與不變,和諧共處。在變與不變之中,我們各取所需,走向未來。來源:人民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