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麗的天然牧場-磯尼、磯永牧場 我們終于在下午4時左右到達了磯尼牧場,有只兇猛的藏獒向我們這些不速之客怒吼著,粗獷、渾厚的“汪汪”聲,震得山鳴谷響。 凡是到過雪山牧場的人,一般不會忘記牧人帳篷旁用鐵鏈拴著的藏獒。第一次見到它威武健壯的架式,膽小的人都會嚇出一身冷汗。但只要在牧場住上一兩天,你就會對藏獒有好感,明白牧民們?yōu)槭裁茨菢酉矚g藏獒了。 這時,牛棚里出來一位老牧人,向藏獒喝斥了幾句,氣勢洶洶的藏獒立刻變得像只溫順的羊羔,趴在草地上。從牛棚里面探出許多臉龐,對我們這些拎著大包小包、帶著沖鋒槍的人露出一臉的疑惑和敵意,當我們說明我們是保護區(qū)的人,來巡山檢查后,人們才露出笑容,老牧人熱情地拉著我們的手,要我們到牛棚坐坐喝碗酥油茶。 離老牧人牛棚不遠的草甸上,我們安營扎寨了。不一會兒,老牧人提著一桶白花花的鮮牛奶硬要送給我們。這桶牛奶足有幾十斤重,如果打成酥油也不會少于四、五斤。我們執(zhí)意不收,老牧人最后嚴肅地說:“不收不行,這是規(guī)矩?!?/span> 原來這一帶的牧人,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搬家到新牧場的那天所有牛奶都要擠出來,給幫忙搬家的家里人或客人喝用,碰著熟悉或不熟悉的客人也人人都有一份。如不接受就瞧不起牧人了。 經老牧人自己介紹,我們才知道,他叫益西,今年五十出頭,是自然保護區(qū)范圍內葉日保護所的社區(qū)居民。他說,我們今年來村里下鄉(xiāng)開會時,他也在場,見過我們當中的幾個人。他還說:“劃分自然保護區(qū)對牧人們有很大的好處,前幾年由于偷獵者經常下鋼絲扣,常常套傷、套死牛羊。這幾年好了,不準玩鋼絲扣,牧人們增加了安全感。” 益西老人,最后再次誠懇地邀請我們晚上到他牛棚“吹吹?!?。益西老人在青稞酒的滋潤下紅光滿面,在他的建議下,牛棚附近的草地上,燃起一堆熊熊的篝火,我們跳起了歡樂的弦子舞,把所有在牧場上的男女都吸引過來。 二、恰水子依梅通——牧場夜話 昨夜的一場酣暢淋漓的弦子舞,在低度純釀青稞酒的滋潤下,舞步和歌聲像一股股透明的熱浪升騰在空曠而靜寂的磯尼牧場夜空。 要不是半夜淅淅瀝瀝的一陣小雨,弦子舞會持續(xù)到第二天早上太陽升起時還難解難分。當鮮嫩的太陽從一座“丫”字形的雪山頂上冉冉升起來時,我們已經告別了美麗的磯尼牧場,爬上了另一座山了。 一路上風光旖旎,然而,我們此行的目的并不是來游山玩水的。每個人身負幾十斤重的行李,穿梭在高海拔的雪山、草地、叢林中巡山,顯得舉步維艱。 在草甸、崖壁、叢林……只要是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我們就不會放過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窩草叢,每一塊巖石的仔細搜索,清理盜獵者所設的陷井、鋼絲扣、毒藥,甚至炸藥等。巡山,意味著生命磨礪的過程。 當我們精疲力竭,搜索到幾十根銹氣斑斑的鐵絲扣時。我們每個人臉上都淌溢出一些收獲的快感。使我們欣慰的是,近幾年這一帶盜獵的人明顯少了,從陳舊而銹黃的鐵絲扣里說明了這一點。 鐵絲扣也被稱作鋼絲套。是這一帶對野生動物威脅極大的盜獵工具。幾年前的一幕慘烈的情景又浮現出我的腦海,至今還記憶猶新……那是一次金秋的清晨,同樣也是在珠巴洛河叢林中巡山的我們,還迷迷糊糊地在帳篷里沉睡的時候,忽然,不遠處一聲聲沉悶而絕望的咆哮聲,劃破了這靜寂的清晨。 我們循聲摸過去。只見一棵碗口粗的櫟樹瘋狂地搖曳著,樹頂下的綠葉也紛紛揚揚的掉落。一只約100多公斤重的黑熊被鐵絲扣結結實實套住了一只后腿,鐵絲扣的另一頭牢牢地拴在這棵櫟樹上。黑熊粗壯的另三只腿臂,瘋狂亂舞,揚起一股股塵土,遍地飛揚。黑熊拼命地掙扎著,怒吼著…… 我們面對著此番情景卻束手無策,無可奈何。不一會兒,黑熊嘶吼聲變成一陣陣求救的哀嚎。我似乎看到兩串苦澀的眼淚從黑熊絕望而發(fā)紅的雙眸中流淌下來…… 一切又恢復了靜寂,這是一種難捱的沉悶,仿佛空氣和時間都凝固在那兒了。過一陣,我們看到黑熊全身躬起來,發(fā)出一陣響亮的“卡嚓、卡嚓”聲。突然,一聲爆裂天地的吼聲中,那根櫟樹連根拔了出來。黑熊一瘸一跛悠悠晃晃地消失在叢林中,留下的是一只血肉模糊被鐵絲扣深深勒過的黑熊掌…… 三、巖羊谷 起得太早是巖羊、林麝等各種野生動物的永恒不變的習性,作為一名自然保護工作人員來說,在巡山期間要起得特別早。 巖羊谷是珠巴洛河右側的一條大深谷。這里布滿了灌木狀的植被和嶙峋怪石,有人跡難至的陡峭懸崖,灌木藤草有恃無恐地滋長起來,故而擅長攀崖走峭的野生動物們紛至沓來,在這里悠悠閑閑地棲息生存著、繁衍著,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巖羊谷離珠巴洛河直線距離不到7公里,但很難行走,只有一條時隱時現的羊腸小道,有時路徑消失得無影無蹤。碰到難越的懸崖,我們只有解下行李上的繩索,像蕩千秋一般把人和行李蕩到對面去。巖羊谷是我們保護區(qū)管理人員起的地名。這里還有斑羚、蘇門羚、黑熊、獐子、野兔、藏馬雞等各種的野生動物。這幾年雪豹的蹤影越來越罕見了,只有在巡山時會遇到它的糞便及腳印。狼卻越來越多,在巖羊谷一天,可以碰到10只以上的野狼。 1986年,是巖羊谷血腥的一年。28人組成的盜獵團伙在巖羊谷內瘋狂屠殺。各種野生動物的尸骨棄滿了巖羊谷,巖石上、灌木中掛滿了各種動物的皮張。 后來這伙盜獵團伙終于履滅,才使巖羊谷恢復了平靜。
四、神秘的措那湖 在珠巴洛河一線,星羅棋布的大小高山湖泊不計其數,只因這些大大小小的冰蝕高山湖泊,才形成許多涓涓細流的泉水,匯成水質潔凈的珠巴洛河。 措那湖,海拔4664米,湖面積約300000平方米,位于珠巴洛河的東面,湖水深而黑,故藏語稱為措那(黑湖之意)。從珠巴洛河到措那湖之間是明顯的立體垂直氣候,真應了“一山不同天,一山分四季”的說法。在短短的幾個鐘頭里,我們經歷了嬌陽似火的烤熬,經歷了綿綿細雨的淋灌,經歷了冰雹的擊打,也經歷了雪花的鋪蓋。 傳說措那湖中有一頭獨角怪獸,龐大無比,只要你到這里稍不謹慎,發(fā)出一點聲響,它就騰空而起,驟然給你一頓暴雨、暴雪、冰雹。我們終于爬上一座山峰頂(只有一條小路),往下望前方的措那湖,碧綠光亮的湖面此刻就真真實實地顯現出來了。 來到湖邊,伸出一只手向湖水一浸,一股冰涼的刺骨寒氣涌進全身,我禁不住叫了一聲“阿嘖嘖”,頓時天空布滿了濃霧,在大風間隙中,冰雹像機槍掃射般地點射下來了。 五、相遇滇金絲猴 正當雷雨交加時,我們有幸找到一處大巖石避雨。這避雨處干燥而通風,地上墊著一層厚厚的干樹葉,上面壘滿了一堆又一堆的黑麂子和蘇門羚的糞便,有幾堆還冒著熱氣。顯然是我們占領了它們的避雨處,有只黑麂子見到我們還不情愿挪動身子,狠狠地怒視了我們一眼,忿然離去。 走出來時,我們發(fā)現外面是白茫茫的霧!在能見度才一米左右的濃霧中,我們和一群滇金絲猴相遇了。我們來不及明白怎么回事時,它們就從我們的頭頂上飛躍而過,有只小猴還撲向我們懷里,當明白我們不是它的家族后,小家伙便驚叫著飛奔過去?!诙潭痰膸追昼娭畠?,這群約80只左右的猴群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我們在野外遇見過無數次的滇金絲猴,然而,這樣近距離地面對面相遇,在場的每一位也是第一次。 1840年,隨著侵略者的槍炮聲,西方的傳教士、探險家、博物學家走進中國的疆域——那里是他們夢寐以求的神奇土地??脊?、文化、植物、動物……幾乎涉獵的方方面面他們都有了欣喜發(fā)現。發(fā)現大熊貓的法國傳教士大衛(wèi),又發(fā)現了另一種全世界人民喜愛的中國珍稀動物——滇金絲猴。1871年,大衛(wèi)在游記中寫道:“一些到過金沙江南岸地區(qū)旅行的中國人告訴我,他們在那兒見到一種大型的黑毛長尾猴子。”從此,又一段時間滇金絲猴藏蹤隱跡,不知去向。1960年開始,中國的野生動物研究機構斷斷續(xù)續(xù)地對其進行了研究調查。但對中國科研人員來說,任何新物種的出現,其研究目的是進行人工飼養(yǎng)。1987年,昆明動物園在滇西北地區(qū)抓獲一只滇金絲猴進行人工飼養(yǎng),向公眾展出。滇金絲猴的人工飼養(yǎng)取得了階段性成功!在學術界和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不可思議的是,一百多年前珠巴洛河中段奪松、石茸村就有人工飼養(yǎng)滇金絲猴的記錄。他們用酥油茶和糌粑,像養(yǎng)貓、養(yǎng)狗一樣,飼養(yǎng)了滇金絲猴。如今,在珠巴洛河還有飼養(yǎng)滇金絲猴能續(xù)家族香火的說法。 珠巴洛河的滇金絲猴,至今還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但愿沒有人再去干擾它們平靜的生活。 六、 阿尼散的公路夢 經過幾天穿梭于密林中的羊腸小道,我們眼前忽然出現一道寬廣的道路。橫在我們面前的這條道路,是珠巴洛河一帶家喻戶曉的阿尼散公路。 上世紀60年代,霞若鄉(xiāng)(當時是區(qū)),有一位傈僳族的區(qū)長,叫阿尼散。他發(fā)動并帶領整個珠巴洛河人,想從粗卡通村沿珠巴洛河逆水而上修通一條公路,翻越白茫雪山到達德欽。這條公路夢雖然沒有修通,但曾一度振奮著珠巴洛河人的心。阿尼散公路在珠巴洛河的原始森林中延伸,長不到30公里,寬不足5米,但這條路是在當時沒有用任何機械的條件下修出來的。 在阿尼散公路上,有一段叫“蛇谷”的部分。當我們走近蛇谷一段,雖沒有遇見成群的蛇類,但碰見一條約一米多長粗壯的眼鏡蛇,7寸以上的頭部高昂著,兩眼泛著紅綠色的光,凝視著我們,絲毫沒有讓道的意思。阿尼散公路蛇谷一帶,有松茸、羊肚菌等豐富的林下產品。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們前來采集林下產品。蛇谷的蛇已廖廖無幾,傳說,幾年前有人看到一條粗長的蛇,盤繞著一朵奇大無比的松茸菌王,在利益的驅動下,此人把蛇攆走,把這朵足有4斤重的松茸菌王采回來。從此,傳說中蛇谷的蛇已搬到另外山谷去了。 現今的阿尼散路,來來往往采集林下產品的人比當年修這條路時的人還多。人們順著阿尼散寬敞的公路上來,不斷地采集著,使阿尼散公路一帶的資源一天天、一年年在枯竭……我想這不會是當年阿尼散和珠巴洛河人修這條路的初衷吧! 七、那曾人 那曾是珠巴洛河的第一個村寨,該村是珠巴洛河一帶有名的長壽村,在不到60人的居民中,80歲以上的就有12人。要不是親眼所見,剛才在村口碰到的腳步矯健,吆著幾頭牛,背上背著一背柴禾,眼不花、耳不聾的老人,今年已93高齡了。 那曾人家家戶戶的豬、雞都是放養(yǎng)的。有時這些豬和雞與野豬、野雞雜交,生產出一只只、一頭頭五花八門的“混血”品種。當貴客來臨時,那曾人便跑到木楞房背后的叢林中,捉來一只雞,取出內臟,洗凈后,剁成肉沫。在火塘邊支上一口鍋。放上一砣新鮮酥油,加上已剁好的肉沫爆炒片刻,倒上斤把青稞酒,頓時屋內香氣四溢,這就是有名的那曾人“雞雜酒”。 那曾人取蜂蜜技術嫻熟。他們只需一把斧子,一個草煙鍋。攀上樹,向蜂巢鑿開一塊口子,在草煙鍋里壓滿煙草點上,用濃煙熏昏誓死保家的蜜蜂們后,取下三分之二的蜂蜜,留下三分之一給蜜蜂過冬食用。爾后,他們把準備好的木塊,糊上鮮牛糞封住巢口。在樹桿刻下自己特殊的記號,這蜂巢便永遠屬于發(fā)現者了。那曾人世代食用蜂蜜蘸玉米、蕎面粑粑,飲用香氣四溢的“雞雜酒”,這怕是那曾老人們鶴發(fā)童顏的原因吧。 八、在粗卡通的日子里 他們也許從千里之外遷徙過來,也許本來就是珠巴洛河一帶的本地居民。不過,粗卡桶卻是藏族和傈僳族在珠巴洛河邊上雜居的一個美麗而誘人的村落。 這里有一排排白墻碉樓的藏式土掌房,也有別具風格的傈僳族木楞房。這里的人們,生活在平靜與安詳中。珠巴洛河到這里便悄然無聲,溫順地流動著,深怕驚擾這寧靜的村寨似的。粗卡桶,藏語意為湖邊的平壩。以前這里有個很大的湖,但隨著人工圍湖造田與河床的變動,湖泊消失了,只有幾處沼澤地。只要你勤于早起,就定然會遇到這樣的情景:籠罩著淡淡薄霧的珠巴洛河邊的沼澤塘里悄然游動著野鴨,它們在空曠靜謐的天水間劃出微微波動的漣漪。留心地觀察,沼澤地上淤泥帶被荸薺染綠。那樣蔥翠茂密,使鄰近山坡上的田鼠都無法抗拒其誘惑. 依山傍水的粗卡桶,曾有過幾度輝煌的歷史。60年代中期,成百上千的人們涌向粗卡桶國營畜牧場,建河壩、造草場?,F在,一排排廢棄的土木平房,仍訴說著當年的輝煌。一頭頭高大雜交的荷蘭奶牛,見證了那個年代。70年代初,粗卡桶從內地購進一輛推土機,從奔子欄開始連拖帶扛,翻越海拔4800米的格里雪山,像螞蟻搬家似地搬到粗卡桶。當年的推土機如今已成一堆廢鐵,擺放在村倉庫旮旯里,銹氣斑斑的“東方紅”牌推土機,象征著當年粗卡桶人的堅強毅力和不屈不撓的吃苦精神。 珠巴洛河在粗卡桶村尾,形成一段大瀑布,如雷霆萬鈞般飛瀉而下,令你在心驚膽顫中感到一種雄壯的美。此瀑布是珠巴洛河的第一大瀑布。也由于這瀑布,使珠巴洛河下游的大魚望其興嘆,游不上來,在瀑布邊緣小憩幾日便打道回府。故此,粗卡桶魚是特有的種類,重不過一二兩左右,魚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數量多而盛名遠揚。(斯那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