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州境內(nèi)居住著的民族就有26個之多,不同的民族之間的服飾有著顯著的區(qū)別,就同一民族而言,也因居住環(huán)境的不同,生產(chǎn)工藝條件有別,審美情趣各異而使各支系的服飾千姿百態(tài)。其中藏民族服飾文化最具特色。迪慶藏族服飾在整個藏區(qū)獨樹一幟,不同地域、年齡、季節(jié)和場合穿的服飾就達上百種。另外傈僳族、納西族等民族服飾也極具古樸神秘的特色。 一、藏族服飾 藏族男子服飾大同小異,基本特點是肥腰、長袖、大襟。男子一般著數(shù)件右襟齊腰短衫,稱“對通”。短衫高領鑲金邊或銀邊,釘銀毫或銅質(zhì)圓扣。喜歡層次重疊,艷色醒目。與之相配的是外套圓腰開右襟長袍,叫“楚巴”。穿楚巴時先將衣領頂于頭上,腰間以一根長帶束之,然后伸出頭來。前擺講究平直,后擺以折疊垂直為美。平時喜歡袒右臂,行路和勞作時則兩袖結扎于腰間,如拜會貴賓或朝佛時,必須把雙袖套上表示恭敬。各種精美的佩刀、吊刀及其他飾品也大多系在腰帶上。年長者頭戴金邊氈帽、呢禮帽,青年人則喜戴高筒狐皮帽。靴鞋以烏拉靴、長統(tǒng)皮鞋、金絨藏靴較普遍。長褲筒塞入靴筒內(nèi)以彩色靴帶束緊。 婦女服飾有以下幾種: 流行于德欽境內(nèi)的:外穿寬領無袖長袍,內(nèi)穿長袖襯衫,料子為絲綢或繭綢,腰束綢帶,再系一幅色彩艷麗鑲金絲緞的圍腰,藏語叫“幫典”俗稱“牛肋巴”。長袍喜用黑色、褐色,老年婦女也穿帶袖氆氌長袍。女子成年后開始妝飾發(fā)辮,較華貴的頭飾是纏“帕烏”(用紅、綠毛線將長發(fā)捆扎后,再用銀簪固定成三角形的發(fā)形)。還佩戴耳環(huán)、項鏈、“噶烏”(佛盒)和銀腰帶。十分典雅俊秀。 流行于中甸高原地區(qū)的:身穿藍色長袍,叉口鑲黑色金絨邊,束緊身腰帶,前擺及腳,后擺垂直折成瓦式,外著坎肩,坎肩右襟大多鑲金銀艷色的花邊,喜用繡花硬領,佩帶銀扣。下著長褲,系白圍腰,背披方型紋氆氌或緞面白羊皮披肩,藏語叫“贊拉”。著紅畢嘰云頭鞋。頭梳兩辮或三辮發(fā),披在肩后,末稍綴紅頭繩掖在腰帶下端。少女多戴紅絨護耳帽或黑絨鴉嘴帽,佩上藍色或藍色布額巾。已婚婦女多以紅綢布包頭,有的戴筒金邊帽。顯得雍榮華貴。 流行于金沙江流域河谷地區(qū)的:下身著曳地百褶裙(塔城一帶為黑色或藍色,奔子欄、尼西及拖頂多用白色),其特點是飄逸、舒適、大方。上身普遍穿一件絲綢領掛,外套一件繡著長壽圖、永恒圖案等的絲織坎肩,以紅珊瑚為衣扣,不用高領而用銀環(huán)扣掛于領口。腰系一條真絲或毛織白花彩帶,頭圍一條紅色繭綢帕子。尼西婦女的長裙褶縫都用黑線鑲邊,前后各有三組(一組兩條、帶長二尺),黃色皮繩飄帶,與奔子欄等地都不同。迪慶金沙江沿線婦女服裝、兼有藏族、納西族古典服裝的特色,具有古色古香之美。 流行于中甸東旺、格咱一帶的:上段為緊身窄袖燕尾領口,領口及胸襟用金絲緞或彩色圖案繪成,衣袖肘部鑲?cè)q布圈;下段為百褶裙,裙影搖曳,如孔雀起舞,婀娜多姿。 位于中甸縣城東部的尼汝村,婦女服飾獨具特色。上身穿深紅的金絨或絲綢對襟衣,袖口鑲金邊或黑絲絨對襯,下身袍裙為綠色,下擺和兩側(cè)鑲有黃、藍、粉紅、深紅等顏色的布條和花邊,頭戴高筒金邊帽,肩披七彩氆氌,“幫典”圍腰,佩戴上各種銀首飾,更加鮮艷奪目。尼汝婦女服飾,受鄰近牧區(qū)和壩區(qū)藏裝的影響,選料粗細兼容,風格陰柔與陽剛并畜;色澤冷暖對比突出,在其他地區(qū)實難尋覓。 近年來,藏族婦女服飾有了明顯改變。特別是青年婦女,多穿各色料子新式長褲、尼龍絲襪和各式皮鞋,有的以手表代替銀鐲,服飾更加艷麗多彩、琳瑯滿目。歷史上笨重的裝飾品,已不多見了。 婦女佩戴的首飾:嵌有瑪瑙蔥玉的金制、銀制耳環(huán)(納龍);雕著十二屬相、寶塔或其它圖案的佛盒(噶烏);串有瑪瑙、珊瑚、玉石的項鏈串珠;附著鈴串、刻有各種花紋圖案的銀腰帶;還有被稱為“恰瑪”、“桑司杜拉”等佩飾以及束發(fā)的銀簪;戴銀手鐲、銀戒指或金戒指。 藏民族愛銀,不僅因為銀是名貴之物,更有其歷史和宗教的原因,白銀被視為圣潔、吉祥、高尚的象征。銀主要是用來制作裝飾品,如佛塔、佛像、佛龕、佛器、護身佛龕(噶烏),手鐲、耳環(huán)、腰帶,以及銀包木碗、銀刀、銀針線筒等等,不下二十種,至于生活中的銀飾品,則數(shù)不勝數(shù)。在銀飾工藝制作上,吸收了白族、納西族、漢族的特長,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銀飾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