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邊曲子即金沙江邊的民歌,這里特指流傳于迪慶州香格里拉縣金江、上江、虎跳峽等鄉(xiāng)鎮(zhèn),及其隔江相望的麗江市玉龍縣金沙江流域的民歌。 在香格里拉縣金沙江流域的河谷沿岸,依山傍水分布著眾多的村莊,聚居著漢、納西、藏、彝、白、苗、傈僳等多種民族。這里土地肥沃、氣候宜人,雨量充沛,素有魚米之鄉(xiāng)之美譽。千百年來,這里的各族人民在這片“金生麗水”的金沙江河谷岸邊,在他們的生活勞作中,隨情即興,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造并流傳著數(shù)不勝數(shù)的民歌。這些民歌樸實、自然、真摯、純潔,充滿了民間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和生活情趣。民歌以其獨特的表達形式歌頌家鄉(xiāng)、歌頌勞動、歌頌愛情、歌頌生活……。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金沙江邊的民歌多為吟唱愛情,舊時俗稱為情歌。這些民歌村民們自娛自樂、口耳相傳,其語句結構以七言兩句(或四句)為主,又雜以三、五、六、七、八言(甚至更多)兩句(或四句)等多種形式,用非常押韻和節(jié)奏感極強的語句構成,再配上其獨有的曲調,形成了其獨特的地方化、口語化、方言化、曲調化。所以,稱之為江邊曲子。江邊曲子是金沙江沿岸民間生活習俗和思想情感的高度濃縮和真實反映,是民間通俗文化智慧的結晶,是金沙江邊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可惜在上世紀60、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把江邊曲子視為“黃色、毒瘤”,說成是“資產(chǎn)階級的產(chǎn)物”,成為批斗的對象,而導致中斷失傳。加上后來由于社會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和物質條件的飛速改善,高科技的現(xiàn)代設施設備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人與人兩地間莫說隔山隔水,即使遠在天涯,也可以通過現(xiàn)代交通、通訊工具和信息技術快捷方便地交流。當今人們談情說愛、傾訴衷腸,都在電話里、網(wǎng)絡中,或者在影劇院、歌舞廳、娛樂休閑室等場所。進而,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以曲傳情、以歌交流、以唱溝通的“對唱表白”形式。更為惋惜的是,那些當年能歌善唱的前輩們如今已越來越少。因此,對江邊曲子這樣的僅靠口耳相傳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應當引起高度重視,有必要盡快到民間進行實地挖掘并傳承保護。 江邊曲子多為男女對唱。男女對唱大都在江邊、田野、山坡上,或者在栽秧、打谷、撕包谷等勞作場合。無論已婚未婚、無論老老少少,都可唱上幾首。有道是:“栽秧田里無大小”、“撕包谷場合沒老幼”。以唱曲子消除疲倦勞累。正如:“口渴要用涼水解,憂愁還要曲散心”,“唱個小曲圖玩意,玩意頭上散散心”。筆者在此摘錄一首“江邊曲子”——“情人約會對白”,以饗讀者。 男: 輕一聲來細一聲;等你小妹五更深。 等到五更妹不來;房前屋后聽聲音。 前門聽見狗在叫;后門聽見豬又驚。 房前屋后走成路;大門前面蹲成坑。 站起又怕人看見;蹲久又怕腿翻筋。 長腳蚊子嘴又大;咬了哥的半斤肉。 天亮寅時來遇你,看見小妹揉眼睛。 舉起拳頭想打你;一表人才不忍心。 女: 輕一聲來細一聲,小妹等哥到五更。 多謝小哥不打我,請聽小妹訴苦情。 爸爸喝酒酒不醉,媽媽織麻不吹燈。 小伙姐妹團團坐,你叫小妹怎抽身?(金國獻 文/ 張國華 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