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的黑陶產品十分受歡迎 “做木碗是我祖上傳下來的手藝,別看我這個廠不太大,每年純利潤少說也有四五十萬?!毕愀窭锢丶覀鹘y(tǒng)手工藝廠廠長魯茸益西樂呵呵地說。益西是靠經營民間藝術品而富起來的當地藏民之一。迪慶藏區(qū)的民間藝術種類繁多,異彩紛呈。在這些民間藝術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木碗和黑陶,而如今,這些藝術品也都走上了產業(yè)化的道路。 木碗:家傳到產業(yè)化 退休前,巴松老人是迪慶州老干局局長,家人做農活收入很低,全家基本靠他的工資生活。剛退休時,他的退休工資占了全家收入的大頭。但這些年,這個比例越來越小了,因為家里大部分的地都種上了葡萄。他們種的這個品種叫做“赤霞珠”,比著名的吐魯番葡萄還甜,“葡萄可以直接賣,也可以釀成酒再出售,很搶手。這就使得我們家的收入比前些年翻了近十番?!?/font> 如今的日子,有太多讓老人感到高興的地方。家里蓋起了三層樓的新房;奔子欄村實施了農村醫(yī)療救助改革;而他的五個孫子上學以來,家里就不曾為錢的事情操過心……老人唯一的遺憾,似乎就是沒能繼承父親做木碗的手藝,“父親的手藝非常棒,他做的各式木碗大量銷售到西藏,可以說,我兄弟幾個就是靠這些木碗養(yǎng)大的?!?/font> 這位老局長的遺憾,卻正好是魯茸益西的驕傲。益西的家族,在當地是最負聲望的幾大木碗世家之一。相傳,二十世紀初,奔子欄噶丹東竹林寺的六世扎通活佛前往西藏,得到的大量禮品中有一個景德鎮(zhèn)官窯燒制的康熙粉彩瓷糌粑盒。六世扎通活佛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奔子欄后,讓當地著名手工藝人格絨益西用木材對康熙粉彩瓷糌粑盒進行復制,制作了一批木糌粑盒,并配以植物土漆和彩繪。這一批木制糌粑盒的出現,使本來就在整個藏區(qū)以制作木器和繪畫出名的奔子欄更加聲名鵲起,從此贏得了“糌粑盒故鄉(xiāng)”的美譽。 魯茸益西就是格絨益西的第四世嫡孫,也是其祖上木碗手藝的第四代“掌門人”。2004年12月,魯茸益西成立了香格里拉藏家傳統(tǒng)手工藝廠,在祖?zhèn)鞴に嚨幕A上重新復制了康熙粉彩瓷糌粑盒,并推出了“益西藏木”這一民族手工藝品牌及其系列木器工藝品。完全采用手工方式生產、成立才4年多的這個木碗廠,徹底改變了益西全家原來比較貧窮的生活,“我們的產品,許多都賣到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地,還遠銷到印度等國家。每年的利潤少說也有四五十萬?!币嫖髯院赖卣f。 黑陶:有靈魂的陶藝 黑陶藝術中,最令人著迷的是香格里拉尼西的藏族黑陶。尼西黑陶的歷史,通常認為只有一千多年。不過,在幾年前一次考古中,尼西鄉(xiāng)附近的開香村發(fā)掘出了距今三千多年的陪葬黑陶制品。黑陶用料很講究。一般來說,都是采用黃河沖擊下來的純凈而細膩的紅膠土。尼西黑陶的用料,則只有一個出處,那就是香格里拉尼西湯堆村一種獨特的紅土。 作為香格里拉最受游客青睞的旅游文化產品之一,黑陶一直都賣得很火。尼西鄉(xiāng)通往奔子欄渡口的公路兩旁,有許多當地人經營的工藝品店,大部分都是全木結構。這天午后,在尼西鄉(xiāng)通往奔子欄渡口的公路旁,多名外國友人正在一家黑陶藝術品店前選購黑陶。 這家黑陶店的主人是一個年輕美麗的藏族姑娘,名叫七林卓瑪,她的這個店開了三四年,全家人借此小康了起來。她說,她家并不是自己做黑陶,只是經銷。如果能產銷結合在一起,利潤就更加可觀了。 說到黑陶的生產制作,當地最有名的藝人是孫諾七林。孫諾七林是云南省民族民間高級美術師,花甲之年的他,做陶已達50年之久。小時,其他的孩子做陶純粹是為了玩,而他,一開始就把這當成是“藝術”來對待。所以,他做出的每一件黑陶,都是精湛的藝術品,都有靈魂。不過遺憾的是,這次我們沒能見到這位民間的藝術大師。 據說,有科學家研究出,用黑陶鍋煮東西容易保留食物的自然成分,若常年使用黑陶的各式餐具、炊具,可不生百病。不管這是科學還是“神話”,一個大的趨勢是,近20年來,日本、美國、歐洲的客人都來買黑陶,整個尼西,幾乎沒有哪家村民不靠黑陶吃飯、不靠黑陶發(fā)家致富。 □ 小資料 中甸木碗:木碗是藏族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實用工藝品,藏族人民由于從事以畜牧業(yè)為主的生產勞動,流動性大,不便使用容易破碎的陶瓷碗和又貴又重的金屬碗,輕巧實用,價廉物美的木碗即因之盛行,受到普遍喜愛,木碗系選用樺樹等樹木的樹疙瘩經雕琢而制成。 尼西黑陶: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中國黑陶的制作工藝比原始彩陶更純熟、精致、細膩和獨特,早在約2000年前中國黑陶已達到與瓷器相媲美的工藝程度。黑陶表面所呈現的純凈黑色,是以獨特的無釉無彩碳化窯變的古老工藝燒制而成的。出窯后就是渾然天成,不再做任何處理,其外觀效果黑如漆、亮如鏡。 (來源:生活新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