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我發(fā)現(xiàn)可以循借文字,慢慢找到內(nèi)心的光亮,很多事情都可以從容地接受,就連行走也變得坦然起來。在我過去30多年的人生里,行走已然成為一種習慣,而內(nèi)心也漸漸變得沉靜。 ——題記 重鎮(zhèn)葉枝 從巴迪沿瀾滄江順流而下26公里后就到達葉枝鎮(zhèn),“三江之心”果然名副其實。葉枝壩子被葉枝河、同樂河與瀾滄江環(huán)抱著,大片的稻田里,一年四季呈現(xiàn)不同的斑斕,人們的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這里的生活節(jié)奏平緩而愜意,一切都怡然自得。 春季的葉枝,金黃的油菜花引來無數(shù)的蜂蝶,勤勞的農(nóng)民忙著春耕備耕,黑色的廄肥一團一團好似奶牛身上的黑斑,點綴著田野。夏天,知了扯著嗓子鳴叫,遮天蔽日的核桃林成了人們的庇護傘,沙壤地里出產(chǎn)的西瓜換來一整夏的愜意。秋季的田野像是灑了滿地的金子,稻海掀起金色的波浪,空氣中彌漫著陣陣桂花香。就連冬季的夜晚也格外有生氣,農(nóng)閑的人們或三三兩兩閑話家常,或圍在“三江司令府”門前的小廣場跳起納西舞。 72歲的和平光是土生土長的葉枝納西族,父親曾經(jīng)被土司派往納西文化發(fā)祥地白水臺學習東巴文化,學成歸來后成為當?shù)丶{西族村落的東巴, 主持祈福祭祀等事宜。父親的見識是在與南來北往的客商打交道時不斷增長起來的,他毅然把唯一的兒子送進學堂,鼓勵孩子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遺憾的是,父親過早的離開了人世。但和平光因為識文斷字,在艱苦的年代里長期擔任村里的會計,成家后將所有的兒女送進了學校。 現(xiàn)在的和平光,含飴弄孫,每每回想往事,感恩于父親當年的舉動,但也為沒有學到父親的東巴文化而稍顯遺憾。和平光年輕時曾經(jīng)是鄉(xiāng)里“滿江紅業(yè)余文工隊”的成員,略通音律,會打快板?,F(xiàn)在,他和幾個老伙計一同組織起“葉枝納西古樂團”,時常聚集在土司衙署門前,彈奏古老的音樂。 土司衙署是葉枝鎮(zhèn)較有特色的建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融匯了漢族、藏族、白族和納西族的建筑風格。在老人們的記憶里葉枝土司衙署建筑布局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包括大門、碉樓、會客廳、公堂、廂房、黑神殿、經(jīng)堂、馬廄、后花園等,建筑主次分明,自成院落,門窗格扇做工精巧。土司府四周筑有高高的圍墻,四角建有碉樓。整個建筑總占地50余畝,建筑面積約為33500多平方米,有大小近兩百間房舍??梢韵胂?,當年的土司衙署是何等的顯赫與氣派。 曾經(jīng),王氏土司是明清以來“茶馬古道”貿(mào)易的主要組織者和保護力量。第9代土司王嘉祿親命下屬在獨龍江一帶埋下界樁,那一批刻有“北路土司界”字樣的界碑成為中印戰(zhàn)爭及1960年中、緬勘界時的唯一證據(jù),為祖國的領土完整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300多年間,它的名字一變再變,從“三江土司府”到“三江土司衙署”,再到“三江司令府”。唯一不變的是,它為滇藏“茶馬古道”所發(fā)揮的作用。 盡管歷經(jīng)幾百年的風雨,但破敗墻垣上的壁畫墨跡和檐角下的龍頭雕飾,引人注目的碉樓,寫滿滄桑的百年老槐樹,還在訴說著它曾經(jīng)的輝煌與繁榮。 近幾年來,各級各部門加大了對葉枝土司衙署的保護力度,實施了維修保護工程,部分建筑物得到恢復。土司衙署也被列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單位。葉枝作為茶馬古道上的重鎮(zhèn),以它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豐富的人文風光和自然風光,迎來了更多的游客。 從葉枝鎮(zhèn)沿江下行5公里,在德維公路的岔路口處,修葺一新的同樂山寨接待站已經(jīng)建好。從岔路口到同樂山寨長達五公里的路面也已經(jīng)硬化成水泥路面,沿途的設施都充滿了傈僳族特色。沿同樂河逆流而上,水磨房依然不辭辛勞的工作著,氤氳的水霧使空氣分外濕潤。 最具傈僳文化特色的同樂山寨,建在海拔2700多米的山腰上,以木楞房為主,背山面水呈階梯狀分布,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站在山寨對面遠眺,如同一幅完美的畫卷。 每一次到山寨,都會去王大爹家。王大爹是同樂山寨里為數(shù)不多的有文化的老人,經(jīng)營著一間小賣部,賣的都是村民的生活必需品。每一次除了問候,我都會跟他買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偶爾會坐在火塘邊,聽他講村里的故事,看著他嫻熟的往碗里加鹽和自制的漆油,倒入煨好的茶水,趕緊將遞過來的滾燙的包谷花放進嘴里,漆油茶與包谷花是最好的搭檔,茶香濃郁,包谷花香脆,木楞房里飄出王大爺爽朗的笑聲,院里的小狗愜意的瞇著眼打盹。 縣里先后在同樂山寨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于基礎設施的修建,也因為此,村里的環(huán)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傍晚,沿著青石板鋪陳的小徑行走,裊裊炊煙里,不時傳來陣陣雞啼犬吠,飯菜的飄香過后,村民們聚在一起,挑起歡快的“阿尺目刮”。那獨特的音律、歡快的舞步宛如三江流淌的歡樂與激情,扭動的身軀、鏗鏘有力的跺腳,仿佛在告訴全世界,傈僳族與大自然斗爭的勇氣、豪氣和開辟生活的信心、毅力。 下榻在村里的接待站,坐在靜謐的院里,看滿天繁星, 不知道哪一顆是王大爹。山寨越來越好,來的人絡繹不絕,如果他知道,一定會很高興吧。 簡單的吃過早餐,告別同樂山寨?;氐芥?zhèn)里,和朋友結伴啟程前往查布朵嘎。查布朵嘎位于葉枝鎮(zhèn)拉波洛村境內(nèi)。距離鎮(zhèn)政府15公里,在連續(xù)行走6個小時后,終于到達查布朵嘎。途中最讓人眼前一亮的當數(shù)拉波洛成片的珙桐林。微風輕拂,鴿子花好似張開的翅膀,躍躍欲飛。 終年積雪的查布朵嘎主峰高4800米,也是維西境內(nèi)最高的山峰。查布朵嘎山峰腳下有一個湖,當?shù)厝私小傲_打喝”,也叫“麻幾娃”,意思是最大的湖。6月的麻幾娃湖邊杜鵑花絢爛如霞,山上積雪漸融,雪水從山頭飛流直下,仿佛潔白的哈達。雪山、草地、飛瀑、山花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宛若仙境。晚上,我們就在“麻幾娃”安營扎寨。 第二天一早,我們繼續(xù)從“查布朵嘎”漸漸往東,趕路加之缺氧的現(xiàn)象,我們走得很慢,天空下起大雨,同行的伙伴中有人體力不支,我們只能提前踏上歸途。查布朵嘎之行只能遺憾的戛然而止。幸運的是,我們在海拔3000米的地方看到了樹形高大的杜鵑林,顏色深深淺淺的杜鵑花需要仰視才能欣賞到,濕潤的空氣里,陣陣花香撲鼻而來。海拔高差不同,杜鵑的品種也各不相同。4000多米的地方生長的杜鵑高度只有30至70厘米,3800米的地方的杜鵑大約1.5米左右,2800米至3000米的地方,樹高3至5米。因海拔而有寬葉、細葉之分。 據(jù)向?qū)Ы榻B,查布朵嘎由10多個大大小小的湖群組成,景色各異,各具韻味,珍稀動植物自由繁衍。天氣晴朗的日子里,站在查布朵嘎山上,西邊的怒江風光和東邊的瀾滄江景致盡收眼底。放眼北望,梅里雪山太子十三峰就在眼前,回首南眺,哈巴、玉龍雪山晶瑩剔透。 為了這些美景,我們和查布朵嘎的緣分從此開始。 葉枝鎮(zhèn)新樂村是傈僳族音節(jié)文字的發(fā)祥地。上世紀30年代,哇忍波創(chuàng)造的傈僳族音節(jié)文字,是中國最后一個認定的由本民族發(fā)明的少數(shù)民族文字。作為當?shù)氐?0代祭師,哇忍波用自己新創(chuàng)造的文字記錄了24部祭天古歌,涉及文學、歷史、天文、歷法、巫術、醫(yī)學等方面,并繪制了傈僳太極圖,展示了驚人的智慧,為后人發(fā)掘、研究、傳承傈僳族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行走在葉枝,土司衙署門口賣菜的大爺大媽們會善意的和每一個外鄉(xiāng)人搭訕,告訴他們?nèi)绾蔚竭_各自的目的地,無論到哪家,夏天解暑的西瓜,秋冬酸酸甜甜的桔子任你吃個夠。 新農(nóng)村建設讓道路變寬,房屋變美,環(huán)境變靚,但老人們還是懷念王氏土司修建的土墻,懷念茶馬古道上漸行漸遠的馬蹄聲。還好,那一聲聲斷斷續(xù)續(xù)的洞經(jīng)古樂,一句句不曾遺忘的納西腔調(diào),依然是游子最后的精神家園。 感悟之間覓得失 邊行走,邊感悟,一顆浮躁的心漸漸沉潛下來。那山、那水、那人,穿越塵封的歲月,漫步筆端。豪放是外放的風骨,憂傷才是內(nèi)斂的精魂。鐘聲響起,源自心靈深處的感動和陪伴,滋長為最長情的告白。 繼續(xù)沿葉枝下行,清晨的瀾滄江像嬌羞的少女,被一層薄霧籠罩著。江水在被當?shù)厝朔Q作岔江的地方分成兩半,透過霧靄,那片王氏土司曾經(jīng)的避暑山莊仿佛若隱若現(xiàn)。江水在這一段愜意地緩緩流淌著。 繼續(xù)往下走,新塘人家傳來了陣陣犬吠聲,早晨的炊煙和江上的霧靄連成一片,來自田野的綠意像要沖破層層霧靄,努力地蔓延著。 行至“響水”時,耳畔間傳來陣陣咆哮,原本溫順的江水在此時因為地勢變得狹窄而洶涌起來,這里就是傳說中的“小虎跳峽”,站在路邊也能欣賞到浪花撞擊山石,四散飛濺的壯觀景象,陣陣風吹過,仿佛老虎剛跳過去,還把威風凜凜的長嘯留在澗底。 在麻栗坪這個小小的村莊里,張姓人家是遠近出名的能人,男男女女都精于商道,曾經(jīng)用一桿小小的鐵秤,稱出了萬貫家業(yè)。因為與張家小女熟識,我們在張家小憩了片刻,本地出產(chǎn)的桔子和麥芽糖撐滿了我們的行囊。 告別張家,我們沿盤山公路前行,壽國寺僧侶早課的誦經(jīng)聲遠遠傳來。我們懷著虔誠的心,在寺里慢慢行走,領略這座古剎的靈性與威嚴。 康普壽國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始建,歷時5年建成,為紅教喇嘛寺院,清乾隆十年(1745年)被焚毀,后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遷至現(xiàn)址重建,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壽國寺的建造,據(jù)說是康普女千總禾娘積極捐資而成,后來就成為滇西北藏傳佛教噶舉派十三大寺院之一。 壽國寺歷史悠久,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工藝精湛,壁畫內(nèi)容融釋、道、儒為一體,是漢、藏、白等民族建筑藝術和多種信仰文化完美結合的典范,同時也是滇西北特殊政教制度的實物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 康普壽國寺內(nèi)現(xiàn)保存有大量珍貴的壁畫,內(nèi)容涉及觀音、天王、羅漢、地獄黑神、天龍八部及花鳥動物等密宗題材。這些壁畫構圖嚴謹、色彩艷麗、用筆流暢,人物形象生動逼真。壽國寺先后于1989年被維西縣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州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云南省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壽國寺仍在繼續(xù)維修當中,相信不久之后,壽國寺定能重現(xiàn)它往日的輝煌。 回到麻栗坪,沿著二級路繼續(xù)前行,聽當?shù)厝私榻B:附近嘎啦石的石膏在維西很有名,“要想出好豆腐,必須用康普石膏”。由此可見,石膏在當?shù)厝诵哪恐械牡匚弧8吕彩柠溠堪滋且埠艹雒?。我們約定,在紫薇花開時,一定去品嘗嘎啦石的豆腐和白糖。 我們在康普老街閑逛時,發(fā)覺這里做生意的、開店鋪的大都是本地人。和老大、朱三哥、喃二爺,每個人的眼里都閃爍著商人的精明。聽長輩們說,以前,康普的村寨在江邊的不多,群眾大都居住在山區(qū),物資也極其困乏,所以剛開始時,當?shù)厝舜蠖家钥渴召徦幉牡缺镜赝廉a(chǎn)為生,漸漸發(fā)展成商號,各立營生。 我們在康普上村的喃家土司大院遺址里,隱約看到四合院曾經(jīng)的輝煌。聽七旬老人用平淡無奇的口吻訴說他們曾經(jīng)翻越碧羅雪山的神奇經(jīng)歷,被大雪凍壞而截掉的手指仿佛在告訴我們當年曾經(jīng)過的艱難險阻。 差不多十年前,我與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和云南省綠色環(huán)境發(fā)展基金會工作人員去到康普鄉(xiāng)普樂村米腰村民小組,參加中央財政資金支持保護區(qū)社區(qū)環(huán)境保護試點項目啟動儀式。 汽車一直沿著普樂河行駛了8公里后就停下了,一行人只能步行前往,山路崎嶇,沿著僅供牛馬行走的小道一直往上攀爬,大約16公里后才到達米腰村民小組。這里好似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一切與現(xiàn)代化沾邊的都幾乎見不到,居住在這里的傈僳族群眾靠國家救助補貼家用。但這里的人與自然分外和諧,維西境內(nèi)面積最大的連片珙桐林就在這里。這里的山很綠,水也特別清,偶爾飄來的傈僳族小調(diào)好似天籟之聲,這里的人只要摘下一片樹葉就能吹奏出動人的曲調(diào)。 之所以啟動這個項目,主要是為了有效減少對保護區(qū)自然資源的消耗,改善村民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通過實施該項目,切實改善村民的能源結構,改火塘為節(jié)柴爐,每戶每年可節(jié)約薪柴6立方米,全村相當于減少森林砍伐面積73畝?;饡榇迕癜惭b了太陽能熱水器,建起了桔梗、木香等中藥材苗圃,成立中草藥種植協(xié)會,舉辦培訓班,提高村民中草藥種植技術。通過這些方式,提高村民自我發(fā)展能力,以增加村民的經(jīng)濟收入。 對米腰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那片珙桐林,微風輕拂,珙桐花兒就像潔白的鴿子,張開雙翼,展翅飛翔。那大片的珙桐林啊,就好似成千上萬只飛翔的白鴿,伴著山間的淙淙溪流和聲聲鳥鳴,在夢里,那里就是人間仙境。 一晃十年過去了,米腰的公路修通了嗎?那里的人還在吹奏著古老的曲調(diào)嗎?珙桐林的面積又增加了吧!我還是很想再次去米腰,看看那些勤勞樸實的鄉(xiāng)親們。 沙壩的黃燜炒雞也是康普一絕。在距離縣城70多公里的沙壩飯店里,店主人就以一盤黃燜炒雞,讓這個小小的飯店每天客源不斷。一盤色香味俱全的黃燜炒雞配上自家腌制的大蒜、泡菜和一盤香煎干辣椒,一盆青菜湯,葷素搭配,營養(yǎng)可口。 據(jù)歷史記載,康普在縣內(nèi)有比較悠久的歷史,明中葉后,麗江木氏知府進軍“你那”各地,委派麾下禾氏為管軍,統(tǒng)管今縣境之地。清雍正五年改土歸流,禾娘獲封世襲女千總一職。有名的女千總衙門仍設在康普,今尚有遺址可尋。嘉慶年間以恒乍棚為首的傈僳族農(nóng)民大起義,曾在康普設置過起義軍的大本營。 我與康普,就好似前世的情人,一次次的回眸,都只是擦肩而過。如果可以,我愿意成為壽國寺的那盞酥油燈,用微光照亮寂靜的夜晚。我也愿意是珙桐林里張開翅膀的白鴿,飛舞在藍天白云間。我還愿意是千總衙門前的那只石獅,翹首等待著我的愛人?!。ㄟB載) 思鄉(xiāng)情更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滄江那畔行;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生?!边@是一位來自白濟汛的朋友在一本書的扉頁記下的納蘭詞。對于出走的游子,還有什么比故鄉(xiāng)更讓人割舍不下的呢? 清代設汛,為駐兵和傳遞信息之地,故名白濟汛。白濟汛,為白語、漢語混合地名:白濟,來自白族語“白子”,子為人,“白子”為白族的自稱,雅化為白濟,意為白族居住之地。白濟汛鄉(xiāng)位于保和鎮(zhèn)西北部34公里的瀾滄江“V”字型峽谷中,總面積593平方公里,是迪慶州境內(nèi)瀾滄江沿岸最大,維西縣農(nóng)業(yè)人口第一大鄉(xiāng)。 沿永春河順流而下,28公里后,永春河匯入瀾滄江,“河江橋”因此得名。在維西縣,這里就像一個三岔口,往來的人南去維登中路,北上巴迪、德欽,或東回保和鎮(zhèn)。寒來暑往,河江橋總是默默地迎送著南來北往的人。二級油路修通后,打通了峽谷隧道,架起了了高大的永春河大橋,河江橋的那幾戶人家也慢慢地搬到了二級路邊上。 記憶中的白濟汛老街,幾乎家家戶戶都做著生意,李家的菜攤,陳家的小賣鋪,趙家的小飯館,徐家的豆腐坊,每到吃飯的時候,街坊鄰居端著碗互相串門,就像一個大家庭,其樂融融。后來,陸續(xù)有幾家人搬到了三級路邊,再后來,整個小鎮(zhèn)就都在二級路腳下了。 因為周圍很多朋友都來自白濟汛,所以對于白濟汛的第一印象是人杰地靈。因為感恩于父母讓他們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們比周圍的人更刻苦,當然也更成器,用老人的話說,白濟汛的才子吃國家俸祿的比較多。而其它的人也不甘落后,紛紛成長為各行各業(yè)的佼佼者。 榮哥和倉哥都是從白濟汛走出來的才子,寫得一手好字,文采更好。年輕的他們,從鄉(xiāng)鎮(zhèn)調(diào)到縣里的機關,再調(diào)到了州的機關 ,能吃苦、善開拓、才思敏捷就是他們身上的標簽。每一次和他們交談,都能感覺到他們內(nèi)心純明、良知清澈、應變從容。 2012年,干壩子村的黨員沈雁冰開始進行傈家黑烏雞選育,2013年成立傈家黑烏雞養(yǎng)殖合作社,并成功注冊“傈家黑烏雞”商標,帶動周邊村組群眾科學飼養(yǎng)傈家烏骨雞。在他的帶動引導下,更多的村民投入到土雞養(yǎng)殖這一行。為讓廣大村民盡快上手,沈雁冰把多年來的致富經(jīng)驗傳授給他們,市場信息與大家分享,并親自為村民解決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困難。在黨員的帶動下,干壩子村362戶人家,近2/3的農(nóng)戶開始養(yǎng)殖土雞。沈雁冰讓他的傈鄉(xiāng)黑烏雞變成了鳳凰。 和沈雁冰一樣的黨員致富帶頭人還很多,施底村王符全和他的寶貝“共園豬”, 統(tǒng)維村洛吉古方又多和他的“貢瑪蔬菜”,干壩子村和云雕和他的“生態(tài)肉?!?,這片土地,因為有了他們而變得生動起來。 小維西距離縣城有45公里,是一個納西族、傈僳族聚居的村寨,小村坐落在形似拳頭的土包上,由東向西傾斜,延伸到瀾滄江邊。 位于統(tǒng)維村的小維西天主教堂,亦名圣心堂。1870年由法國人修建。由于民族眾多,興建的教堂也都分別浸染上了濃郁的民族氣息,小維西教堂就是依照傳統(tǒng)納西族民居風格建造的。白墻、青磚、灰瓦,如果不是房頂上高聳的金色十字架,誰也不會聯(lián)想到這會是一座教堂。教堂的葡萄園,每年都能出產(chǎn)優(yōu)質(zhì)的波爾多葡萄,這里管事一直按照洋人神父教的方法釀造葡萄酒,久而久之,這里的村民都能釀造出與法國相媲美的正宗葡萄酒。接過劉會長的紅酒,輕抿一口,濃郁的果味自舌尖蔓延,一種純美爽凈的愉悅感,讓人欲罷不能。手執(zhí)一杯紅酒行走在瀾滄江邊,江水、白云在峽谷中流淌,這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意境,文化的沖突、交融或許就像這流動的風景一樣,永遠不會平息。 碧羅雪山是喜瑪拉雅山的余脈,屬于橫斷山脈,是貢山縣與迪慶州交界線及怒江與瀾滄江的分水嶺。碧羅雪山原始生態(tài)系統(tǒng)保存十分完整。山中氣候變化異常,飛瀑密布,高山湖泊云集,被人們稱作“萬瀑千湖之山”。春夏之交,山中云霧騰升,登臨絕頂觀旭日東升或夕陽西下,頗為壯觀。我遠遠的看著碧羅雪山,山頂?shù)陌籽┻€沒消融,陽光下,雪山閃耀著圣潔的光芒。 我曾熟識的一位小友,寫了一首關于碧羅雪山的歌,很多次,看他彈著吉他,唱起這首關于故鄉(xiāng)的歌謠時,眼角閃動著淚光。無論離開多久,那一縷抹不開的鄉(xiāng)愁,依然是內(nèi)心綿延不絕的惆悵。 我曾經(jīng)去過大山深處的碧羅村。驅(qū)車沿碧羅河逆流而上,盡管只有大約8公里的路程,但崎嶇的山路,加上下雨,我們足足走了20分鐘才來到碧羅村委會駐地咩朵,這里只有12戶村民,都是傈僳族。咩朵,因山中杜鵑花品種多而得名,當?shù)厝肆晳T稱杜鵑花為山茶花。這里的姑娘很漂亮,唱起調(diào)子來,聲音好似林中山雀。 今年春天,唐姓小友即將告別過去,去往碧羅村擔任村黨總支書記。我拍拍他的肩膀,告訴他那里的鄉(xiāng)親們熱情淳樸,期待過上幸福的生活。心懷忐忑的他,用力點點頭??粗x去的堅毅背影,我仿佛看到了碧羅村美好的明天。祝福小唐,也祝福鄉(xiāng)親們。 思鄉(xiāng)湖在白濟汛鄉(xiāng)共樂村山頂,為吉岔河的源頭,東臨瀾滄江,西眺怒江,湖水清澈,其旁繁花似錦,竹林茂密,重巒疊嶂。因歷來是維西至福貢要道的咽喉所在,來往的人們每至此湖旁常常駐足回望故鄉(xiāng)的炊煙,取一塊石頭把思鄉(xiāng)的心情寄托于湖旁,久之,石頭匯集,成堆成墻,故名思鄉(xiāng)湖。 山高水長、風雷閃電、歲月轉換,怎么都隔不斷的只有心靈深處的惦念。思鄉(xiāng),是游子心底曾經(jīng)千萬遍響過的聲音,也是他們夢里曾經(jīng)唱過的歌謠。 碧羅雪山的山茶花,每到春天依然燦若云霞。思鄉(xiāng)湖底的石塊啊,與白云的倒影相依相戀,已經(jīng)不再寂寞了?!?/p> 漫步臘普 越來越多的人,愿意來到塔城,吸引他們的不止是如畫的風景,更多的是來自心底的安寧與閑適。我喜歡和當?shù)厝艘粯影堰@里親切地稱為:臘普。在這里,保留了傳統(tǒng)的建筑和民風民俗,自然環(huán)境原始、優(yōu)美。臘普河作為塔城的母親河,孕育著塔城各族人民,納西族、藏族、傈僳族等多個少數(shù)民族在這里過著世外桃源般遠離塵囂的生活,他們?nèi)粘龆鳌⑷章涠?,踏著熱巴的?jié)奏,不知疲倦地吟頌著古老的歌謠。 沿臘普河流域一直行走,每隔一兩公里,都能看到架設在臘普河上的人馬行走橋,橋架在河兩岸的村與村之間,兩邊有護欄,橋上架設屋架,上履木板,能遮風擋雨,當?shù)厝擞址Q作風雨橋。靜靜地坐在橋上,看清澈的河水靜靜流淌著,河兩岸,房舍櫛次鄰比,炊煙裊裊。小橋、流水、人家,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在這里,讓人感受到了平和與寧靜致遠,猶如喧囂世界毗鄰的凈土,身入其中,甚至可以聽到靈魂成長的聲音。 哈達谷與臘普河中游的美景又略有不同。大片的葡萄園,孕育著春之希冀,夏的繁茂、秋之碩果、冬的收獲。早起的人們在葡萄園里勞作歸來,侍弄完家里的牲畜,圍著火塘,慢慢享受早餐,煎米腸、油炸米餅、餌塊、饅頭、外加一壺熱氣騰騰的酥油茶。女人們把家里收拾得干凈整潔,男人們也不閑著,院里的盆栽,后園的果樹、養(yǎng)蜂的蜂箱、牛羊的圈舍,井井有條。偶爾會有游客尋來,吃上一餐農(nóng)家飯,喝上一杯小鍋酒。更有的住上一陣子,白天出去游玩、攝影,晚上和主人一家一塊吃飯,火腿煮熟切成大塊、土雞燉得冒油,蔬菜鮮嫩翠綠,火紅的辣椒油澆到剛出鍋的熱魚上,吱吱作響,撒上蔥花、芫荽,味蕾大動。曾經(jīng)有一位熟識的朋友在微博里寫到:在哈達,一頓能吃下四大碗飯。臨走時,主人用小板栗、核桃、瓜子等特產(chǎn)將行囊塞滿。仿佛不是游客,而是家里即將遠行的孩子。在哈達,最能參悟到的就是安寧。左手煙、右手茶,慵懶地享受著陽光、自然與和諧,沒有功利色彩,沒有情緒起伏,只有內(nèi)心的安靜與平和。 其宗村的北面是德欽縣的拖頂鄉(xiāng),南面是玉龍縣的塔城鄉(xiāng),隔江往東是香格里拉市。在這里,你能聽到遠處達摩寺里傳來的鐘聲,近處四縣的雞鳴之聲不絕于耳,“一村連四縣、雞鳴四縣聞”果然名副其實。 其宗神泉是一條200米左右的小河,從公路邊到源頭,步行只需要幾分鐘。河邊古木參天,櫟樹成林,河水清澈見底,流量充沛,水流也很穩(wěn)定。泉水冬暖夏涼,入口甘甜。青山下古樹參天,怪石嶙峋,河水從亂石縫間緩緩流出,河的中段,水聲如雷;其宗電站依勢而建,是維西境內(nèi)投資最少、發(fā)電量最穩(wěn)定的電站。 達摩祖師洞距離其宗村6公里,是藏區(qū)信教群眾朝圣的好去處。遠眺達摩山儼然一尊巨佛端坐在云天之間。 “極目懸崖萬丈高,巍峨古寺接云宵”,洞上建有五層樓,洞前寺院赫然在目。紅墻黃瓦,金碧輝煌,海拔3080米 ,寺院鑿石架木,疊木成寺,寺內(nèi)壁畫、雕刻惟妙惟肖,可見獨具匠心。刀仞山中一古剎,十分空靈飄逸。 達摩寺不同于內(nèi)地的其他寺廟。該寺有著巧妙的傳說故事、悠久的歷史、達摩祖師碑刻等。相傳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一是達摩祖師的成佛日,屆時,來自全國各地的香客們匯聚而來,不惜長途跋涉甚至風餐露宿,以完成轉山活動為己愿。 巴株村,是一個純藏族村寨,森林覆蓋率達98%。在我看來,巴株是浪漫的玫瑰園,每當玫瑰盛放,成群的蜂蝶聞香而動,游人如織,年輕人以青山為證,在玫瑰園許下一生的承諾。巴株是藥王谷,在這里,種植了五六年的重樓比比皆是,百花蜜、玫瑰蜜甜在每個人的心里。巴株也是水果園,酸的木瓜、甜的蘋果、苦的梅子,不斷充實著你的味蕾。 有一回去巴株村采訪,我遇到當?shù)匾晃粶Y博的高僧。因為母親過世,他回家奔喪,每日誦經(jīng)祈福。他把一生的時間都放在修行上,除了提高修為,還擔任著佛學院的老師,教導學生。他告訴我:要有一顆菩提心,把握當下,珍惜未來,不執(zhí)著、不癡迷。在他的描述里:青燈古佛,晨鐘暮鼓。在外人看來枯燥的佛門日常,卻讓他體會到了圓滿和輕盈。 漫步臘普,找尋四季不同的美景,體會不一樣的心境。我們相約春季的達摩山,和成百上千的香客一起,轉山祈禱。聆聽老喇嘛講述與達摩祖師相關的傳說。站在達摩祖師洞遠眺:金沙江似潔白的哈達向南婉轉;塔城關坡像青色的巨龍撲向大江;而正前方的象山,則伸出長長的鼻子,俯首在達摩祖師的腳下。 立夏時節(jié),我們和當?shù)厝艘坏溃礁窭镒砍浴俺羲?,用臭水淘洗大米,用臭水煮飯,用臭水煮雞蛋、煮肉,據(jù)說能治很多種病。據(jù)同行的醫(yī)生朋友介紹:這種喝起來像啤酒味的臭水,富含偏硅酸、鈣、鈉、鉀、硫酸鹽等二十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聽說立夏這天喝了包治百病,我們每個人都喝了不少,胃口的確比以往更好了。 我們在盛夏結伴來到響谷箐滇金絲猴國家公園,隨老余叔他們一道巡山,揭開“雪山紅唇精靈”的神秘面紗。聽老余叔如數(shù)家珍:整片山脈哪里有水源、哪里有竹筍和松羅、猴子什么時候休息,什么時候進食喝水。我們坐等猴群肆意采摘竹筍、枝葉,看它們上躥下跳,還圍著老余叔他們轉圈。我們和專家和鑫明一塊研究猴子的糞便,觀察有沒有寄生蟲,聽他細數(shù)大個子、單巴、斷手、聯(lián)合國、全雄單元的家庭結構。不止聽到他對工作的熱愛,更感受到了他對妻兒的虧欠。我們和志愿者一起交換聯(lián)系方式,想要在分別后還能與他們談天說地。 我們在秋天,來到啟別村的那棵千年銀杏樹下,尋覓“裊裊兮秋風,云淡淡兮銀杏黃”的醉人美景。 滿目金黃,似乎連天都被染成了金色。遠處漫山紅遍、層林盡染,成熟的大片稻田閃著金色的光芒,我們就在這里尋覓著金色的夢。 冬季的臘普河畔,家家殺豬,戶戶煎肉。隨便走進哪一家,都吃得滿嘴流油。大半鍋的油里,放入大片的五花肉炸熟,再切成小塊,撒上椒鹽,還有炸豬肝,味道好得沒話說。最主要的還是油泡飯,白米飯澆上炸過肉和豬肝的油,香得透徹呀!殺豬飯配上哈達谷出產(chǎn)的冰酒,土洋結合,毫無違和感。 漫步,塔城很適合漫步。 當早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向田野,晨曦中的臘普河畔霧氣蔥蘢,升騰的炊煙里,和著鳥鳴,雞啼犬吠,讓遠離城市車水馬龍的人們體會到內(nèi)心的安寧。中午,太陽很大。信步來到壩子里,感受農(nóng)耕文化和田園風光,也可以和村里人在田間享受“晌午飯”帶來的滿足感。而月亮升起來時,聽老藝人說唱“格薩爾王”史詩,仿佛徜徉于漫漫歷史長河。 塔城的神川熱巴從最初的祭祀、敬神、祈福的舞蹈,變成了民間表演藝術,已經(jīng)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塔城作為熱巴之鄉(xiāng),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大小村寨,男女老少,都會跳熱巴,入選非遺名錄后,塔城被授予“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基地”,幾乎每個村子都有熱巴傳習隊。 在塔城,時間都是用來揮霍的,你可以在河邊發(fā)呆,一坐就是一陣天;你也可以在達摩山聆聽梵音,一聽就是一下午;你也可以和老余叔他們一塊去巡山,一去就是一周;你可以去巴株看扎西和他的蜜蜂釀造幸福的生活;你還可以在哈達谷的民宿住上一個月,遠離城市的車水馬龍,享受難得的閑暇。 一切都是理所應當…… 故事·中路 對于中路的印象,來源于1999年冬,未滿二十歲的我分配到維登鄉(xiāng)上班報到。山高坡陡、水冷草枯、人煙稀少是這個窮鄉(xiāng)僻壤給我的第一印象。那時恰逢拓寬公路,客運車來到一個叫吉介土的村莊就停住了。我和母親只得背著行李,搭乘一輛工程車再次啟程。 工程車一路顛簸,揚起的灰塵將我們弄得灰頭土臉,同行的老鄉(xiāng)看到我一臉失落,便開起玩笑調(diào)動氣氛。工程車再次停下來,我看到一塊牌子上刻著“莊子”的字樣,老鄉(xiāng)告訴我,這里就是中路鄉(xiāng)政府所在地。一條狹窄的街道,幾家不大的店鋪,整條街上看不到幾個人。工程車到達目的地,我們只好下車了。 一輛拖拉機停在我們面前,“要去維登嗎?”拖拉機駕駛員一臉坦誠。要在天黑前到達維登,我們沒有選擇,趕緊爬上拖拉機。 “突突突”冒著黑煙,一路向前,沒過多久,駕駛員看著面前道路垮塌,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邀請我們到家里喝茶等路通了再走,我們婉拒了,只是默默地記住了“俄卓”這個地名和這個好人。 我們只能背著行李步行繼續(xù)趕路,路上幾乎沒有再遇到行人。只記得,一顆心沉到了谷底,無心觀賞周圍的風景,腳上漸漸起了泡,淚水在眼眶里打轉只能強忍著。從象牙塔到偏遠的山鄉(xiāng),我感覺:我的人生從那一刻失去了光彩。但對中路卻心生好感,畢竟,一路上遇到的都是好人。 以后的幾年里,這條到達維登的路,斷斷續(xù)續(xù)。而我也與中路有了更親密的接觸。有一次回城的路上,再次遇到塌方,饑寒交迫的時候敲開了一戶老鄉(xiāng)的家,熊熊的爐火、香噴噴的鑼鍋飯、雞蛋湯,溫暖了我。老鄉(xiāng)拒絕了我的餐費,告訴我“誰都會有難處”。這句話,就像微光,悄悄地照進了我的心扉。以后,但凡我有能力幫助別人,我都會想起這句話。 因為愛看書,在那個沒有網(wǎng)絡、交通不方便的歲月里,認識中路的志國是一種冥冥之中的緣分。我從這個“假小子”那里,借閱了大量的書,張小嫻、余秋雨的散文、余華和蘇童的小說,還有賈平凹、嚴歌苓、韓寒、郭敬明、方舟子,把金庸、古龍、溫瑞安的武俠小說也看了個遍。在她的書桌前的墻上貼著這樣一張字條“要做這樣的女子:面若桃花、心深似海、冷暖自知、真誠善良、觸覺敏銳、情感豐富、堅忍獨立、繾綣決絕。堅持讀書、跳舞、打掃、烹飪、約會、狂歡?!彼拇_是按照這樣的方式生活著,后來從中路到州級機關工作,她始終這樣生活。 因為志國,我經(jīng)常往來于維登、中路之間,心境也漸漸開朗起來。坐在老鄉(xiāng)的拖拉機里,從江水“春來綠如藍”到“洶涌澎湃”,從山花爛漫到橘子紅了,我們坐在高高的墻垣上數(shù)星星,在她板栗園的家里喝酒聊天,我們把漂流瓶放入瀾滄江,想象著湄公河下游的有緣人能打開它;我甚至聽到春天花開的聲音和瀾滄江水的吟唱?,F(xiàn)在想來,那些日子也是我青春歲月里最純美的回憶了。 板栗園,是佳禾村委會所在地。春天,白色的蠶豆花、紫色的豌豆花把田野點綴,夏天的綠蔭籠罩著村莊,秋季時節(jié)漫山黃紅相間,冬天火紅的柿子和桔子高掛枝頭,一年四季皆斑斕。著名的象鼻灣就在這里,也許是因為板栗園太美,瀾滄江在這里形成了巨大的轉彎, 既有驚濤拍岸的氣勢,又有平緩溫柔的拘謹?!疤焐蟊菗鯗娼笔惯@里充滿了豪氣。而江對岸的象鼻山村民小組隸屬于維登鄉(xiāng)富川村,兩村之間時常有簡易船只往來。 臘八山村位于云嶺山脈的大山之中,平均海拔2100多米,離中路鄉(xiāng)政府雖然只有短短的15公里,但全是坑坑洼洼、狹窄陡峭的山路。“臘八山,離天只有三尺三,墊條板凳摸著天”是對臘八山的調(diào)侃。如今,在各級各部門的關心下,臘八山通過種植核桃、中藥材,發(fā)展養(yǎng)蜂等產(chǎn)業(yè),傈僳族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發(fā)生了大變化。老蜂是地地道道的臘八山人,祖祖輩輩生長在大山里。幾畝山地一年收成少,主要靠國家救濟。2014年起,老蜂響應號召,種植了當歸。種植當歸對老蜂而言,輕車熟路。早年跟著父親就種植過當歸,因為銷路不好而終止了,但種植的技術還在。2015年,老蜂一家的收入第一次突破了萬元。那一晚,老蜂熱淚盈眶,把“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足足唱了10遍, 歌聲在小山村久久回蕩。 相較于臘八山,施根登因為吳氏家族的興旺而聲名遠播。身為漢族后裔的吳氏兒女,秉承了“以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勤奮好學,多成為有用之才。而施根登其它家族的孩子也深受吳家兒女的影響,立志走出大山。 中路鄉(xiāng)沿江一帶的拉瑪人,傳承了一種叫“拉鉤溜”的民間文化。鉤溜是一種帶鉤的木桿,長5米左右,是用來做“拉鉤溜”比賽的工具,其作用相當于今天的拔河繩。比賽時,雙方各用一根“鉤溜”,雙方人數(shù)相等,在裁判的主持下進行比賽。每年農(nóng)歷二月一日為鉤溜節(jié),是拉瑪人最為隆重的節(jié)日之一。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趕往活動現(xiàn)場,慶祝鉤溜節(jié),也拉開了拉瑪人春耕的序幕。佳禾拉瑪人“拉鉤溜”歷經(jīng)幾百年的傳承和發(fā)展,已經(jīng)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內(nèi)容,歌詞多為即興創(chuàng)作,主要以說、唱、跳的形式來表現(xiàn)。2014年,拉鉤溜被列入迪慶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歡迎您來佳禾村,拉瑪人過上了好日子,我們村子風光美,我們村子酒歌甜?!敝新粪l(xiāng)拉鉤溜傳承協(xié)會會長和金花邊勞作邊唱起心中的歌。 現(xiàn)在的中路鄉(xiāng),在各級黨委政府及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堅持“圍繞發(fā)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fā)展”方針,按照生態(tài)文明好、環(huán)境衛(wèi)生好、幸福指數(shù)好和推動重大項目的“三好一推動”建設,扶貧整鄉(xiāng)推進和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雙推進”,全面開展“千名黨員服務群眾”活動,構建四級為民服務體系,推行“村黨總支+合作社+農(nóng)戶”的合作股份制經(jīng)營模式壯大集體經(jīng)濟,一個美麗、幸福、和諧的新中路逐漸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 每一次途經(jīng)中路,我都會走進老鄉(xiāng)家的果園買上一袋水果,和他們聊聊天,桃子、李子、板栗、桔子、黃果塞進嘴里,甜上心頭。 關于中路的故事依然繼續(xù)著……(李雄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