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fā)展史上講,獨克宗古城有三個發(fā)展的階段。 第一發(fā)展時期是古城名叫“獨克宗”的時候,就是吐蕃建立官寨,實際上是以一個小的地方政權或者叫兵營這樣的形式存在著,從而形成了商業(yè)和一些必須的生活設施,促成了當?shù)夭孛窳晳T性的定居(因為當時的藏民是以游牧為主的)。 第二個階段是1499年的時候,當時麗江的木氏土司北侵,征服了迪慶這一片土地,木天王的到來帶給了古城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繁榮。大量的移民進來 開墾土地,商業(yè)的發(fā)展,礦產資源的開發(fā),使古城真正繁榮起來(直到現(xiàn)在,當我們在古城中看到的一些居民好象是藏族人,但是問到他們的歷史,他們會告訴你他們的祖籍是南京的)。經過這次的發(fā)展,古城的人員流動也逐漸增多,山西會館、陜西會館、重慶會館等等都出現(xiàn)在古城當中。 第三階段是成為茶馬古道上的重鎮(zhèn),大量的商人云集到古城,給當?shù)氐木用駧砹诵碌霓r業(yè)耕作方式,新的生活理念。 對于穿越茶馬古道的馬幫來說,獨克宗古城,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zhèn),也是馬幫進藏后的第一站。這里至今仍然是中國東部藏區(qū)的經濟中心。 清朝雍正、乾隆時期,境內礦業(yè)興旺,四方商賈云集??谷諔?zhàn)爭時期,日寇占領緬甸,切斷滇緬交通, 大批援華物資只能越過喜馬拉雅山從拉薩經滇西北運抵昆明,獨克宗又成為滇、藏、印貿易的中轉站。俄國人顧彼德先生在他那著名的《被遺忘的王國》中這樣敘述道: 據(jù)估計,戰(zhàn)爭期間所有進入中國的路線被阻時,這場“馬幫運輸”曾使用了八千匹騾子和兩萬頭牦牛。 歷史上,獨克宗古城還經歷過屢建屢毀、屢毀屢建的艱辛過程。獨克宗古城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建筑大多數(shù)是明、清、民國期間的建筑,尤其是以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建筑為主。原因是這個古城歷經滄桑,曾經有過火災等一系列的災害,最大的一次火災燒了175戶。最近的一次是在民國初年,中甸縣城三次遭受來自今四川鄉(xiāng)城的土匪和來自東旺的土匪的搶劫燒殺,中甸縣被夷為平地。商賈們驚恐萬狀,四處逃散,茶馬古道的商隊來往日益稀少, 昔日中甸繁華的市場也由此逐漸冷落并沉寂下去。所以我們現(xiàn)在能夠看到的最古老的建筑都是屬于明代的建筑,其他都是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建筑了。 古城依山勢而建,路面起伏不平,是用一些歲月久遠的石頭就著自然地勢鋪成的,至今,石板路上還留著深深的馬蹄印,那是當年的馬幫給時間留下的信物。腳下踩踏著因歲月的浸潤而光滑的石板,獨克宗的石板街就仿佛是一首從一千多年前唱過來的悠長歌謠,接著還要往無限歲月中唱下去。走在獨克宗古城用條石鋪就的街道上,看到兩旁市井如潮,我的耳畔仿佛回響起了當年馬幫行進的馬蹄聲,還有馬脖子上特有的鈴鐺聲。我仿佛看見了當年的商人,身穿溫暖而厚重的皮毛,住進藏族溫暖的木板房,把馬關進牛棚后,喝上一碗噴香熱乎的酥油茶,于市井的某一隅,摟著自己心愛的女人,愜意而微醺地說著久違的情話 獨克宗古城的建筑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是比較珍貴的遺產。因為它和小中甸或者是其他地方看到的房子有一定的區(qū)別。它建筑的特點是屬于藏族碉樓式和納西桿欄式的風格,另外還有一些白族和漢族的成分。漫步在古街,也許就是一個不經意的掛件,或者是門墩上的一個蒼老的水瓢,一系列遠古的信息刺激著我的神經,我呆在那里不動,思緒也不能動彈,人有種時空錯亂、恍恍惚惚的感覺,不知道是什么年代,也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哪里。走在這樣的街道,就像是翻開古城塵封的歲月,它輝煌的歷史便伴著千年茶馬古道的馬蹄聲,漸漸向我涌來。在這里,我看到了民族碰撞和交融的影子,也看到了文化的傳承與流變的印記。也許,我看到的只是一個結點,但是我分明窺見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跳動的脈搏。我為之震撼,為之肅然。 (未完待續(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