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閨蜜群里我們聊到一個話題:幸福感。 常常聽身邊的人說壓力大,每天都是急吼吼地工作生活,哪有什么幸福可言,不過是馬馬虎虎地生存罷了。我當然理解這些不易,我自己也一樣,每天忙得像個陀螺,恨不得有分身之術(shù),要想保持幸福感的確不容易。 但多年積累的生活經(jīng)驗告訴我,在有序生活的前提下,多花一點小心思,在小事上用點心,多一些儀式感,幸福指數(shù)真的很高。儀式感并不是在重要的日子里才去買一束鮮花或者吃一頓大餐,這樣的儀式感顯得刻意。它體現(xiàn)在很多細小的方面,比如說因為心情好而買一束鮮花帶回家;家附近的餐館有了新菜式;為了化解乏味的工作,換上彩色鍵盤;換一條下班的路,就是為了去看看朋友說的那叢花。 閨蜜小楓說她的幸福感,來自于烘焙。我們說她的手藝完全是甜品店的水平,她卻哈哈大笑說:“你們不知道,沒做好的西點都讓我吃了,你們吃到的都是精品。”她特別喜歡聽我們的夸獎,樂此不疲地奉獻著“精品”,我們吃著美味且漂亮的甜點,順便鼓個掌,她則享受著分享與認可的幸福感。 閨蜜雯雯,辭職在家照顧兩個孩子。想象中的全職太太是不是不加修飾、怨聲載道的黃臉婆?她則紅光滿面、精神矍鑠,身上洋溢著青春的氣息。與我們談及事業(yè),她說希望能在來年組建自己的工作團隊;談及孩子,她兩眼放光,說現(xiàn)在更能夠理解和包容兩個孩子,非常享受每天給孩子做三餐的時光。在我看來,雯雯的幸福感來自于她對自我的清晰認知,來自于自然的心態(tài),不奢求、不妄想,踏踏實實走好人生每一步。 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我現(xiàn)在的生活處于一種“內(nèi)耗”狀態(tài),但是能把許多細小的溫暖、愛意、向上的情愫傳達給身邊的人,其實也是對這種“內(nèi)耗”的彌補,因為分享實在是一件幸福的事。 我時常在朋友圈傳遞自己的幸福感,也常常被人質(zhì)問:“怎么總是那么樂觀?”我也會反問一句“為什么不呢?” 我的工作雖然枯燥,但它磨煉了我的心性,好好工作是我的義務。有幾位可信賴的閨蜜,不是相識相知在最好的時光,但有了她們之后我才擁有了更好的時光。保持敏感,細品生活中蘊藏著的小美好,讓自己發(fā)光,得意時微笑不語,失意了優(yōu)雅轉(zhuǎn)身。假如能吃能睡也是福,那么無形之中我又擁有了三樣最寶貴的東西:健康、微笑、希望。 對了,運動時產(chǎn)生的多巴胺,也會產(chǎn)生幸福感,運動也是我用于提高幸福感的方式之一。時常讓自己處于快樂、溫柔狀態(tài),便能更多地感知世界的美好和善意。 人之所以能夠感到幸福,不是因為生活得舒適,而是因為生活得有希望。幸福感的對立面是不是“喪”?別總是耷拉個腦袋,不是非得功成名就才有幸福感,想想那些“小確幸”,也許會和忽然而至的愉悅撞個滿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