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向東 (文/圖) 縱覽世界史,一個民族的崛起或復興,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復興和民族精神的崛起為先導。一個民族的衰落或覆滅,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頹廢和民族精神的萎靡為先兆。文化是精神的載體,精神是民族的靈魂。 出生于維西縣白濟汛鄉(xiāng)上河江橋村民小組的傈僳族青年余尚權在創(chuàng)業(yè)的道路上致力于挖掘、保護和傳承傈僳族文化的奉獻精神令人贊嘆! 1998年余尚權初中畢業(yè),考上昆明的一所中專學校。由于家里貧窮,父母沒有讓他去昆明讀書。1999年,余尚權補習了一年初中,2000年考上云南商貿旅游學校。為了供他讀書,家里賣了耕牛,弟弟妹妹也被迫初中輟學。2004年中專畢業(yè)后,他在昆明創(chuàng)辦創(chuàng)藝傳媒廣告公司,2008年公司遇到困境而破產倒閉,他無奈之中回到維西另尋出路。2008年至2015年,他先后當過小學代課老師、養(yǎng)殖場主、駕駛員、小工頭。2015年,他成立維西綠寶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17年8月7日,他牽頭成立維西傈僳族發(fā)展研究會白濟汛鄉(xiāng)傈研分會。 白濟汛鄉(xiāng)傈研分會是維西傈僳族發(fā)展研究會下屬的唯一一個分會。分會不是在編單位,沒有資金來源和辦公場所。分會長余尚權騰出家里的幾格房間供分會辦公和傈僳族服飾、手工藝品、弩弓、手磨、樂器、、生產生活用具等展覽使用。 白濟汛鄉(xiāng)傈研分會成立一年多來,余尚權扛著攝像器材,深入傈僳山寨,走訪民間藝人,調查搜集整理瀕臨失傳的瓦器及祭祀儀式上的祭詞,為挖掘和傳承傈僳族文化殫精竭慮,初有收獲。 在余尚權所調查采訪的民間藝人當中大多是身體欠佳的老人。白濟汛村委會新塘房組的老藝人宗妹今年已有82歲。宗妹奶奶說,由于自己年老體衰,會唱也唱不起了,會跳也跳不動了。今年已有75歲的上河江橋組的和尚平會木工、打鐵、編竹器,當過民辦老師和生產隊會計、隊長,會演奏菊律(竹笛)、起貝(四弦琵琶)、吉資(二弦提琴)等樂器。2009年6月3日,和尚平被命名為迪慶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尚平于2010年2月9日身患半邊風之后,行走有點不便,手指也有點僵硬,演奏菊律、吉資、起貝等樂器不再像過去一樣靈活自如了。1950年出生的余新光是統(tǒng)維村白浪洛組人。余新光從14歲開始上山放羊的時候砍來竹子制作菊律,之后又學會了加工制作起本、吉資、馬果(口弦)等樂器。余新光說,制作吉資、起本要用椿木、柏木、漆樹木、板栗木。只有用這些樹種板材制作出來的樂器才能奏出好聽的音樂。余新光加工制作的樂器質量上乘,供不應求,靠此技藝增加了家庭的經濟收入。余尚權說,共元村的傳承人李汝軍、共恩村委會主任蜂玉光、起本傳承人余忠、共樂村余功、白濟汛村余勝華等同志在調查走訪中提供了方便。他說,自己雖然有滿腔熱血,但沒有這些熱心人的支持是寸步難行的。 2017年12月30日,央視傳統(tǒng)文化大型紀實紀錄片《原聲中國》欄目組在葉枝鎮(zhèn)新洛村拍攝《傈僳族祭天古歌》,2018年1月2日封鏡殺青。由于此前余尚權雖然拜訪過祭天大師余金全,但拍攝的視頻資料只是零星的,借此央視拍攝的機會,他“乘機”占好偏僻的機位,通宵熬夜,拍攝了余金全口誦的《祭天古歌》,留下了珍貴的視頻資料。 2018年春節(jié)期間,余尚權策劃組織傈僳族村民背著肉、雞、大米等生食到猴子巖大峽谷開展祭山神、對歌、瓦器器、吹樹葉、射弩、泡天然溫泉等活動。 2018年5月1日至2日,白濟汛鄉(xiāng)傈研分會舉辦了為期兩天的首屆傈僳族木刮、瓦器傳承培訓暨傈僳族開播節(jié)祭山活動。精通起本、吉資、菊律“三大件”樂器的余新光、余明光、余國清、余貴榮等民間藝人為各村、組的120名學員傳授吹、拉、彈、唱技藝和木刮、瓦器傳統(tǒng)舞蹈,提高了學員的木刮、瓦器功底和水平。 2018年8月7日舉辦傈僳族《瑪米瓦器》研討會暨白濟汛鄉(xiāng)傈研分會成立一周年工作總結匯報會。民間老藝人余新光詳細介紹《瑪米瓦器》。余尚權的父親余貴生是《瑪米瓦器》的權威行家,他能說會唱,對余尚權搜集整理《瑪米瓦器》給予了大力支持,并收他為徒。與會者看了余尚權拍攝制作的《瑪米瓦器》視頻后給予了高度評價,也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和點贊。 2018年10月13日至15日,云南省民族學會傈僳族研究委員會四屆四次會議暨傈僳族遷徙走廊與一帶一路研討會在維西召開。白濟汛鄉(xiāng)傈研分會表演的舞蹈《傈僳族孝道禮儀——來亨措》第一次在研討會舉辦的文藝晚會上亮相,來自中國、泰國、緬甸、美國的與會代表對此節(jié)目的原生態(tài)表示贊賞。 一年多來,余尚權在調查走訪中發(fā)現(xiàn)共元村、思底村的傈僳族提前過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共恩村的尼瓦器(鬼跳舞)比較獨特。就整個白濟汛鄉(xiāng)傈僳族木刮而言,有措魯木刮(老人調)、瑪米木刮(修墳調)、措史木史木刮(哭喪調)、措來木來木刮(情歌調)、名依木刮(勞動調)、咱花木刮(迎親調)、闊時木刮(過年調)、亨多木刮(起房蓋屋調)、阿尼洛木刮(放牛調)、阿月洛木刮(放豬調)等曲調各異的種類。陪同余尚權一起調查走訪的專家稱贊白濟汛鄉(xiāng)是傈僳族瓦器和民歌走廊,是很有挖掘整理和傳承價值的。 余尚權坦言道,他做傈僳族民族文化,只有靠家里的飯店收入支撐,許多與他一同做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業(yè)者由于沒有短期回報而紛紛改弦更張。眼看家鄉(xiāng)的民間藝人不斷離世,他焦急、心疼。他說,他有一顆民族心、民族魂,挖掘搶救傈僳族文化責無旁貸。盡管困難重重,但他仍然信心滿滿。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今年他還考上了河北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函授)專業(y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