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基卓瑪,一位藏族女作家,新聞工作者出身。2006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小說集《雪線》是其代表作,也是《香格里拉文學系列叢書》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作為藏族本土作家,永基卓瑪熱衷于藏族文學的創(chuàng)作。在她的作品中,她不僅從藏族人民的飲食、住宿方面描寫藏族人民的獨特生活方式,也從藏族人民的精神文化方面入手給讀者呈現(xiàn)一個立體、豐富的藏民族文化系統(tǒng)。讀永基卓瑪?shù)淖髌?,我沒有一種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陌生感,而是覺得,確實是!這樣的生活描寫才是屬于藏族人的生活,這樣的文化才是藏族文化。另外,筆者認為,在永基卓瑪?shù)膭?chuàng)作過程中,無論是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安排還是小說內容的呈現(xiàn),作家一直都在強調一種“回歸”意識,從而在作品中構建一個由內向外回環(huán)往復的 “回歸”主題,以達到對藏族“輪回”文化的烘托。 生命意識的“回歸” 對于其他民族的人來說,似乎藏民族文化都具有一定的神秘性:藏族人民擁有極為堅定的民族信仰;他們崇尚自然,呵護自然;他們也懂得惜足,將生死看得極其平淡。在永基卓瑪?shù)膭?chuàng)作中,這些獨特的藏民族文化特征都紛紛被提及?!对鞯脑鹿狻分兴岬剑翰刈迦说缴嚼飼r是不能叫喊的,每個山,每個湖都有自己的精靈,大聲的喊叫會吵到山里的神靈。《九眼天珠》中她寫到:藏族的每一座山,每一片水,甚至每一棵樹,每一朵花,每一棵草都是有靈性的,都是一種生命,我們都要去尊重他們。這種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民族觀念在永基卓瑪?shù)淖髌分斜缺冉允恰M瑫r,她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寫到藏族人生命意識的回歸?!毒叛厶熘椤分兴龑懙降模荷禽喕氐?,無休止的……生命是一個輪回,有了開始,就永遠沒有結束?!督褚梗h方有雪飄落》中也寫到:人生只是一個過程,死亡并不可怕,肉體消失了,精神卻是永存的。藏族人崇尚自然,認為自己生前接受了大自然的眾多恩惠,死后也應當回歸自然。所以,他們的喪葬習俗是:天葬、火葬和水葬,主張人死后完整的自己應當回歸自然,奉獻自然。在他們眼中,生死是極其平淡的,人的生死是生命的正常完成過程,死亡是一種新生,也是生命的另一種歸宿。作為藏族本土作家,永基卓瑪對這種生命意識的回歸有著較為深刻的人生體驗,故她將這種生命意識注入到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力圖在作品中深化藏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涵,讓讀者更多地了解藏民族文化。 藏族文化的回歸 在永基卓瑪?shù)淖髌分?,筆者注意到,她的作品中似乎都在隱約地提及現(xiàn)代文明與藏區(qū)文明兩種文化之間的沖突。作為讀者,我不妨揣測這是作家的有意為之。首先,作為一個藏族人,永基卓瑪對于藏族本土文化的激流改變是最有感觸的,她筆下的故事大概是她日常生活中經歷過的、最常見的生活元素。另外,她又是一名新聞工作者,她較常人能夠快速地在習以為常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不經意間的生活變化。可能正是這兩方面原因的疊加激發(fā)了永基卓瑪?shù)膭?chuàng)作動力。 在她筆下,我們能看到藏區(qū)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確實帶動了藏區(qū)的經濟發(fā)展,也解決了當?shù)厝说牟糠志蜆I(yè)壓力。比如:牽馬人的出現(xiàn)、當?shù)夭孛駧е约业年笈Ec游客拍照、在重要景區(qū)賣游客旅游需要的東西等。這些產業(yè)都是藏區(qū)旅游業(yè)發(fā)展的衍生產物,它們的出現(xiàn)不僅滿足了游客的旅游需求,也成為當?shù)厝说闹匾洕鷣碓?。但同時,作家也注意到,在旅游業(yè)大潮對藏區(qū)文化進行大肆宣揚的同時其實也是對藏民族文化的一種解體。在她的作品中,我們隨處可以看到悄然出現(xiàn)在藏區(qū)的旅游文化產業(yè),比如:文化飲食城、卡拉OK等 ??梢哉f,它們的出現(xiàn)對于藏區(qū)人民來說是突然的,但是,當他們在這種旅游大潮中獲得更多利益的時候,藏區(qū)人民就會放棄自己內心堅守的藏民族文化,從而成為了旅游業(yè)大潮中的一分子。在永基卓瑪?shù)淖髌分校龓缀醵继峒暗竭@點。 《今夜,遠方有雪飄落》中,她塑造了一個極具藏民族原生力量,熱情奔放的藏族姑娘形象。但是,隨著現(xiàn)代文明之風刮進藏區(qū),藏族姑娘放棄了自己喜歡的熱巴舞做起了飲食文化產業(yè)?!对鞯脑鹿狻分校龑懙讲貐^(qū)旅游業(yè)的出現(xiàn)給藏區(qū)人民帶來更多的誘惑,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在旅游業(yè)大潮中,藏區(qū)青年們似乎都沒有意識到兩種文化之間的沖突,就已經奮不顧身地奔向現(xiàn)代文明?!毒叛厶熘椤分杏阑楷斨饕ㄟ^作品表現(xiàn)強調現(xiàn)代文明對藏區(qū)新一代年輕人的影響。長期生活在藏區(qū)的孩子依然保持對藏民族文化的喜愛、崇尚之情,而因各種原因長期遠離藏區(qū)的年輕人,他們身上具有的藏族氣息已離他們慢慢遠去。 筆者認為:作為作家,永基卓瑪可能正是在激流變化的背后清醒地看到兩種文化之間的沖突,看到藏區(qū)青年們對藏民族文化的背離以及藏區(qū)日常生活的改變,她才會在自己的作品中反復強調這種沖突。但實際上,在她的作品中,她基本上為處在兩種沖突之間的人指明了出路:那就是回歸,回歸藏區(qū)、回歸本民族文化。 小說結構的“出走——回歸”模式 在永基卓瑪?shù)谋姸嘧髌分?,她基本上都刻畫了一個身處于藏族文明和現(xiàn)代文明之間的“文化中間物”。他們可能是藏族人,從藏區(qū)走向現(xiàn)代文明,在現(xiàn)代文明中找不到自我的歸宿便再次回歸藏族文明。他們也可能是漢族人,厭倦了喧囂的城市生活,反而在藏區(qū)找到歸宿。無論怎么說,她筆下的人物基本都在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與心靈追求的內在“回歸”。 《唱歌的月亮》中的扎西離開村子進入城市,再因各種因素回到藏區(qū)是一種回歸?!督褚?,遠方有雪飄落》中瓊受旅游業(yè)大潮的影響出逃于藏族文化,丟棄自己喜歡的熱巴舞,之后到再次回到藏族文化的懷抱是一種回歸。《雪線》中扎西和瓊在現(xiàn)代文明的城市生活中找不到自我,而選擇重新尋找更接近自己的自我是一種回歸。《無言的綠松石》中,在現(xiàn)代城市文明中長大的女孩卡西放棄城市生活去可可西里做志愿者是也是一種回歸。 從讀者的角度看,筆者覺得永基卓瑪似乎很喜歡強調故事中人物的回歸。所以,在她的作品中基本上都有這類人物形象的出現(xiàn)。這類人生活在兩種文明之間,在經歷兩種文明后才清醒意識到:現(xiàn)代文明固然美麗,但自己還是需要回歸于原生的本土文化中,去堅守自己內心的一份純凈。并且,筆者認為,永基卓瑪在自己作品中寫到的這種回歸,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從現(xiàn)代城市文明轉向藏區(qū)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回歸,它也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與精神價值取向的回歸。這一點從作品《雪線》、《無言的綠松石》皆可以看出。 總的來說,作為藏族本土作家,永基卓瑪筆下的藏民族生活描寫是深入人心的。她在作品中呈現(xiàn)給讀者的并不是刻意的藏民族文化書寫,而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自然流露。她關注藏民族文化的變遷與發(fā)展,也關注藏民族文化的繼承與傳遞。她不僅是藏民族文化的繼承者,也是藏民族文化的守護者。她善于借助自己的作家身份將自己的所見所感注入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她也善于運用巧妙的寫作技巧,以一種“由內向外”的寫作方式將作品欲要表達的深刻內涵與小說本身的結構形式結合起來,以形成對作品中藏民族文化的烘托。正是這樣的寫作方式才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會對她所描寫的藏民族文化產生絲毫陌生感,而是覺得似乎小說情節(jié)本該這樣發(fā)展。但實際上,這只是永基卓瑪在作品中呈現(xiàn)藏民族文化的一種方式。筆者認為,這也是永基卓瑪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明之處。(沈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