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家住在農(nóng)村,一到冬天,日子特別難熬,冷是最大的敵人,難以對付。 那時老家的房子,都是土坯砌墻,且不灌縫,四面通風,窗戶只有木格子,沒有玻璃,連一層紙也不糊。房子只留前窗,沒有后窗。農(nóng)村的習俗是:只要家里有人,門是萬萬不能關閉的,時刻敞開著,不然會遭鄰里的冷眼,認為家中有人而關門是一種吝嗇、小氣的表現(xiàn),是在拒絕鄉(xiāng)親。大家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疏遠你、孤立你,讓你成為孤家寡人。 沒有后窗的房屋,室內采光就靠敞開的門了,一旦關了門,大白天房子里也十分陰暗。所以,孩子們都不喜歡待在家里,除非是夜晚、下雨或者生病臥床不起,才待在家里。農(nóng)村人視土地為命,一生當中戶外活動較多,大部分時間都在陪伴土地,侍弄莊稼。但是冬天就不同了,地里的莊稼收拾完了,土地也累得需要翻個身休息了,季節(jié)就進入了隆冬。氣溫下降,戶外活動受限,只能貓在冰冷的房子里熬日子,深感時間特別漫長,難以打發(fā)。大人們尚好些,孩子們最難受,衣薄身寒,整天蜷縮著身子,瑟瑟發(fā)抖。 小時候,我最怕冬天,總是跟冬天記仇,冷的時候,就用惡毒的語言咒罵冬天,以泄憤懣。生活不好,日子難熬,吃過晚飯早早上床睡覺,沒有瞌睡也得躺著,不然會冷得坐不住,也做不成什么事情。早睡不但防凍,還節(jié)約煤油。家里有老人的,才會在秋天用草和泥做一只泥火盆,比普通臉盆大一些,很沉重,不易搬動。那時奶奶還健在,家里就備了火盆,特別冷的夜晚,我就偎在奶奶膝邊,緊貼火盆取暖。通常情況下,無非是燒些碎木柴之類的東西,不經(jīng)燒,一會兒就燃盡了,不如樹兜耐燒。秋天時就得準備一些樹兜過冬。 在我們那里,冬天室內比室外還冷,這印象終生難忘。由于房屋沒有排煙設施,一點火,滿屋子煙霧亂竄,到處彌漫,嗆人辣眼,咳嗽加流淚,讓人很狼狽。好像遇到了什么傷心事兒,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臉上也糊上了煙灰,像唱戲的大花臉,滑稽可笑。在火盆邊燒火取暖,身體不太冷了,但眼睛可遭罪了,有時不得不逃到外面,通通風,透透氣,打幾個響亮的噴嚏,才好受點。 而火盆之于我產(chǎn)生誘惑并感到最有趣的是,可以在烤火時,不時往火里投幾粒玉米、豆子之類的雜糧,然后緊張地屏息聽它們“嘭”的一聲炸裂,濺飛幾點星火,溢出一縷五谷的香味,這算是我最開心快樂的時刻了。那些豆類爆裂后,有的藏在火灰里,找到它們,還得以極快的速度揀出來,不然馬上就糊成一顆黑黑的炭粒。在這種情況下,我是不怕小手被燒傷的,迅速地從火中搶出豆米花來。有時豆粒兒爆裂時會崩得又高又遠,和我玩捉迷藏游戲,但我總會以少有的耐心找到它們。 燒熟的豌豆粒兒、玉米粒兒,被集合在碗里,舍不得一下子吃完,總是端在手中,審視把玩,仔細欣賞,細嚼慢咽。先吃小的,后吃大的。這是冬天里的火盆給我?guī)淼奈ㄒ豢鞓?。一家人圍著火盆取暖,看著我手忙腳亂地燒豆子,揀豆子,津津有味地吃豆子的樣子,他們也在心里短暫地忘記了寒冷和饑餓。特別是奶奶,看我吃豆子的模樣,總是慈祥地笑笑。 如今,即使在農(nóng)村,也都有了空調和取暖器,火盆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雖說已經(jīng)過了這么多年,但直到如今,一到冬天,我就會想起小時候的火盆,想起從火盆里爆出的一縷縷噴著香氣的豌豆粒兒、玉米粒兒,心里就充滿了溫暖和懷念。(鮑海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