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節(jié)氣,它是一本書,一本貫穿今古、不斷續(xù)寫、意蘊層出的書。草木為漿,造出薄薄紙張,散發(fā)著桃李清香,馥郁著千年情愫。牛筋為繩,串聯(lián)起一個個人名、一個個地方、一段段故事,任歲月風吹,日月水流,它不朽,不枯,始終清晰地向世人展現(xiàn)那動人的美麗的春之畫境。 書的封面是一幅畫,《清明上河圖》,古拙的畫風與“清明”意蘊完美切合,撲面而來的是一股祥瑞之氣,生民之氣,靈秀之氣,裹挾著你,簇擁著你,直到把你融化進去,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汴梁郊外的官道上,只見張擇端,翰林畫史,布帕束發(fā),手握搖扇,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攜一仆從,悠閑而行。 再看書的題目,“清明”,不求浮華,簡單了明,直奔寄托思念的主題,在顏筋柳骨的框架里,開著清顏,展著笑臉。 書的序言是大文學家蘇軾寫的,公元1079年蘇軾被貶官黃州,困居三年。寒食清明之際,天連陰雨,他心中充滿悒郁、絕望、悲憤、寂寞,提筆寫下兩首詩并寫成一幅長卷。筆畫粗壯豐滿,字體真行相間,全帖字形各具形態(tài),或大或小,極其隨意,似乎毫不用心機。詩人的心境也借助筆墨宣泄而出,悲情四溢、起伏跌宕、洋洋灑灑、一氣呵成。因詩寫的是寒食時節(jié),后人稱其為《黃州寒食帖》。 此書沒有目錄,起始的時間大約在春秋時期,介子推隱居綿山,晉文公求賢燒山,終不能得。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fā)現(xiàn)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jié)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介子推用生命為我們書寫了開篇第一書,高逸的情操,是后輩學習的典范。 書中最精華的篇章出現(xiàn)在晚唐,那年清明節(jié),下著雨,杜牧一人閑游山野。清明節(jié),他本應該回家祭祖,但是歸路迢遙,他不能回家。他在陌生的異鄉(xiāng)愁腸百結,幾欲斷魂。紛紛細雨中,他的愁思也是濕漉漉的。如何驅遣這細雨般無邊的愁緒呢?找個酒家,借酒澆愁,也是好的吧。牧童遙指遠方,杏花開處,隱隱露出了酒家。一曲“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蓖鹑惶斐桑瑹o需雕琢。 這本書包羅萬象,與氣象有關,“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與農耕有關,“清明節(jié),命蠶妾,治蠶室……”;與園藝有關,“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與民俗有關,“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游黃河”…… 書的封底是一幅春景,草木葳蕤,花開次第,鄉(xiāng)路上,一群衣著鮮亮的人們,踏春而行,且歌且舞。(祝寶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