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jù)我國古代歷法,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中秋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之夜,人們歡聚一堂品餅賞月共度良宵,思念祈禱天各一方的親友,因此,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fā)感情的極佳時刻。在璨若群星的唐詩中便有諸多詠月佳篇。 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寫望月懷人的心情,一個“落”字,形象生動,仿佛那秋思隨著明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寥寥數(shù)語便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xiàn)得委婉動人。詩圣杜甫在《月夜憶舍弟》里吟道:“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币痪洹霸率枪枢l(xiāng)明”道出了中國人與生俱來的愛鄉(xiāng)情結(jié)。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情感真摯、意境深遠,難怪不能不成為古人茶具上首選的內(nèi)容了。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yīng)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崩钌屉[在中秋之夜想起被囚禁月宮的仙女嫦娥來,于是寫下了此《嫦娥》詩,一句“碧海青天夜夜心”,寄托了詩人的無限感慨與綿綿情思。 其實在唐代所有的墨客騷人中,詠月詩數(shù)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應(yīng)當首推詩仙李白。在婦孺皆知的《靜夜思》中,他唱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痹铝翉拇硕ǜ駷橐环N文化符號,寄托著詩人濃濃的鄉(xiāng)愁。他在《月下獨酌》中寫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痹娙嗽孪滤加H情真意切的心緒可見一斑。此外,他還有“白云還自散,明月落誰家”、“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等詠月佳句,千古傳誦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唐詩里也有“怨月”詩。如徐凝的《憶揚州》一詩:“蕭娘臉薄難勝淚,桃葉眉長易覺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蹦┚渲械摹盁o賴”是無奈之意。詩人說天下明月共有三分,而揚州有幸獨得其二。原來身處揚州的詩人中秋夜看到嬌美的明月欣喜萬分,情不自禁思念起自己的夢中情人——蕭娘,但是因為他和“蕭娘”天各一方,無緣相聚,故而將滿腹怨恨記到明月頭上。 在中秋之夜,沐浴著澄澈空靈的月光,邊品嘗甜美可口的月餅,邊翻閱唐詩里的這些詠月佳篇,也別有一番情趣。(聶順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