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biāo)題:文化周刊 | 古人中秋的“賞月派對” ■ 趙柒斤 據(jù)傳,民間中秋賞月脫胎于祭月神,始于魏晉(尚未成習(xí)俗),盛于唐宋。 五代王仁裕史料筆記《開元天寶遺事》卷下記載兩則賞月逸聞,一則是李隆基與楊玉環(huán)開啟的“情侶賞月派對”:“玄宗八月十五日夜,與貴妃臨太液池,憑欄望月不盡?!绷硪粭l賞月新聞是時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蘇颋與侍郎李乂等,中秋節(jié)在宮中值班順便舉辦賞月宴會:“八月十五夜,于禁中直宿,諸學(xué)士玩月,備文酒之宴。時長天無云,月色如晝。蘇(颋)曰:‘清光可愛,何用燈燭。’遂使撤去?!倍胀ㄈ说摹百p月”記載,最早見于宋人張君房所編《云笈七簽》卷九十六引“茶圣”陸羽《武夷山記》云:“相傳每于八月十五日大會村人于武夷山上。置幔亭、化虹橋,通山下村人……告呼村人為曾孫,汝等若男若女呼座……乃命行酒,須臾酒至,云酒無謝,又命行酒……” 由此可見,唐代中秋的“賞月派對”,一般是親友間的派對,親友或同事聚集在一起,一邊暢飲、一邊賞月聊天,“身份認(rèn)同”感較強,熱鬧勁明顯不足。而唐代文人騷客中秋之夜往往面對圓月,想起親人也在欣賞明月,為月圓人不圓而傷感,無論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還是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和“滿目飛明境,歸心折大刀”等,濃厚的思鄉(xiāng)情結(jié)、期盼團(tuán)圓的心聲躍然紙上。 相比而言,宋代民間“賞月派對”因參與者眾,群體性、娛樂性大為增強。宋孟元老史料筆記《東京夢華錄》卷八“中秋”條說:中秋節(jié)夜晚,土豪們搭建并裝飾起高臺低榭,普通老百姓則紛紛到酒樓爭占座位賞月。各種樂器一齊演奏,聲音鼎沸,附近各家宅院的居民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就像從天上云間傳來的。大街小巷里的孩子們通宵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奔幢闫惨挥绲哪纤?,都城中秋賞月的激情依然不減。南宋文學(xué)家周密《武林舊事》卷三曰:“禁中是夕有賞月延桂排當(dāng),如倚桂閣、秋暉堂、碧岑,皆臨時取旨,夜深天樂(宮廷音樂)直徹人間。”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說得更詳細(xì):八月十五日中秋節(jié)……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時……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登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站臺,安排家宴,團(tuán)圓子女,以酬佳節(jié)。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不肯虛度。”宛若一幅全民中秋“賞月派對”狂歡圖。 中秋“賞月派對”由唐宋延續(xù)至明清,人氣一直火爆。明代文學(xué)家張岱《陶庵夢憶》卷七中記錄自己和朋友于崇禎七年(1634年)閏中秋在紹興開“賞月派對”的盛況:把一干好友聚集到蕺山亭。每個朋友都帶一斗酒、五個簋盒、十盤蔬菜瓜果及一床紅氈毯,在地上鋪開依次席地而坐。沿著山坡鋪了七十多床,每一床都有美姬歌童助興。在席上的有700多人,能唱歌的100多人,齊聲合唱“澄湖萬頃”,聲如潮涌,山川為之震動……月光像水潑在地上一樣,人如同在月宮漫步,“濯濯如新出浴”。 清代人賞月熱情絲毫未減,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曰:“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dāng)空,彩云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jié)也?!惫湃瞬贿z余力地舉辦賞月派對,讓優(yōu)秀的節(jié)日民俗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了下來。 來源:海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