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背伯勞在迪慶州境內(nèi)為常見留鳥,是海拔2500米以下的農(nóng)田、荒地、林地以及村寨附近活動的一種中等猛禽,當?shù)厝朔Q之為“馬大頭”。它是雀形目伯勞科伯勞屬的鳥類,英文名字叫做Long-tailed Shrike,學名為Lanius schach。 棕背伯勞體長20厘米到25厘米,成鳥特征明顯,色彩鮮艷,雌雄相似。頭頂至后勁藍灰色,前額、眼周、耳羽黑色,背部、腰紅褐色。尾羽棕褐色,翅飛羽黑褐色,初級飛羽基部具白色斑塊。下體較白,兩脅淡紅褐色。嘴、腳黑色。有些個體羽色偏黑,甚至周身黑色。 棕背伯勞偏好干燥開闊的生境,如灌木叢、輕度林地、農(nóng)耕區(qū)、草原散生灌木、年輕種植園、花園和公園。在亞洲中部,常見于種植樹木的耕作區(qū)附近。以昆蟲為主食,偏好大型昆蟲,如蚱蜢、甲蟲,也捕食小型哺乳動物、蜥蜴、青蛙、螃蟹和小型鳥類。狩獵時從突出的棲木出擊,地面捕食為主,也會空中捕食昆蟲。具有領域性,繁殖期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多單獨活動。棕背伯勞的繁殖期為3月至7月,主要在4月至5月,南方地區(qū)可能提前至2月,或延至6月至11月。建巢于灌木或樹上,每窩產(chǎn)卵3—6枚,雌鳥負責孵化,雄鳥負責警戒和喂食,親鳥共同育雛。 棕背伯勞是中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即“三有”)陸生野生動物,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