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999-1062),宋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歷權(quán)知開封府、權(quán)御史中丞、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 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于世。知廬州時,執(zhí)法不避親黨。在開封時,開官府正門,使訟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訴曲直,杜絕奸吏。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dāng)渴?,京師有“關(guān)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 端州(今廣東肇慶)出產(chǎn)一種名硯,是朝廷欽定的貢品,和湖筆、徽墨、宣紙一道,并稱“文房四寶”中的絕品。以往在端州任職的知州,總要在上貢朝廷的端硯數(shù)目之外,再多加幾倍,作為賄賂京官的本錢。包拯上任端州知州之后,一改陋習(xí),決不多收一塊。離任時,就連他平時在公堂上用過的端硯,也造冊上交了。 后來,包拯升任,離開端州,他的船在羚羊峽口遇到一陣奇怪的大風(fēng)雨,他親自下艙檢查,發(fā)現(xiàn)船艙里私藏了一塊端硯,這是當(dāng)?shù)匕傩涨那乃徒o他的。包拯一言不發(fā),將那塊名貴的端硯丟入江心。民間傳說,那里有一個名叫“墨硯沙”的沙洲,就是當(dāng)年包公擲端硯的遺跡。 嘉祐二年(1057年),包拯被授以重任,出任北宋都城開封的知府。 沈括的《夢溪筆談》里,記載了一個包公任開封知府時的判案故事:有個犯人過堂時,應(yīng)受杖脊(用木棍打屁股)。他想逃避皮肉之苦,花錢買通了一個府吏。那個府吏說:“我是在知府面前記錄供詞的。你見到知府時,只管大聲喊叫。”到了那天,犯人被帶到包拯面前,果然大聲喊冤起來。那個受了賄賂的府吏說:“這個犯人不知好歹,受過杖脊就可以出去了,還大叫大喊什么?”包拯看了一眼,立刻看出了破綻。他把那犯人放走,叫手下把府吏拿住,一審之下,府吏供出真相。包公判他代替那個犯人承受杖脊的刑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