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醫(yī)生與香格里拉縣麻風病人的故事 ·楊翠海 孫建中,46歲,香格里拉縣藏族,戴著的西部牛仔帽帽檐下時常“濃煙”滾滾,而一雙眼睛卻神采奕奕,被又敬又畏的人群稱為“老麻”。近日,記者懷著一顆探究和崇敬的心拜訪了這位堅守香格里拉縣康復村26年,以醫(yī)術救治麻風病人,用心溫暖麻風病人的生命守護者。 一只瘦豬感動著孫建中 香格里拉縣康復村距縣城約56公里,占地3674多平方米的院落像一幅簡陋的童話插圖一樣靜立在綠草和野花之間。 居住在麻風病康復村里的老人占了絕大多數(shù)。一個70多歲的病人,左腿萎縮,左手指脫落,深陷的眼眶空無內容,像這樣的病人在醫(yī)院觸目即是。 “許多人年輕時住進來,就再沒能走出去,歲月蹉跎,黑發(fā)人變白發(fā)人,準確地說,他們是殘疾人?!边@是孫建中對住院部里的麻風康復者的稱謂。 1984年4月,年僅20歲的孫建中到紅旗治療所(現(xiàn)香格里拉縣康復村)擔任醫(yī)士職務,當時所里共有醫(yī)生、后勤工作人員等8人,還有274名普查出的麻風病患者和病愈后無家可歸、有家難歸的畸殘者??吹剿飦砹诵箩t(yī)生,幾十個麻風病人都圍了上來。盡管孫建中一再告誡自己麻風病并不可怕,但這一剎那還是讓他呆住了。他的任務就是防止康復村患者畸殘狀況進一步加重,每天的工作就是到病人房間查房,為他們體檢、換藥。最初換藥時,患者傷口常散發(fā)出一種難聞的氣味,夏天還會引來許多蒼蠅,一些患者的眼睛甚至還會流出膿來。 “親戚朋友都非常反對,我也想過要離開治療所。”孫建中回憶說。然而,時間讓孫建中慢慢發(fā)現(xiàn)了這些畸殘的患者都有一顆善良而受過傷害的心靈。幾個月后,外出學習了一段時間的孫建中回到紅旗治療所時,一個老病友將他叫到家里,指著圈里的一頭瘦豬對他說:“這是已病死的和XX叫我轉給你的,他在醫(yī)院10幾年了,也沒有親人來看過他一眼。老和病重時怕不能見到你了,讓我代他感謝你的關心和照顧,說沒什么可送給你的,就只有這只親手喂養(yǎng)的豬……”孫建中的眼眶一下子就濕潤了…… 1995年,院里的8名工作人員相繼離開,只有孫建中堅持了下來,成了病人的醫(yī)生和“親人”。“像我們得了這種病,有的人自己的父母兄弟都害怕,他幾十年如一日,比我們的親人還親?!痹诳祻痛謇锎?/span>30多年的一位麻風康復者說。 搞“發(fā)明”的醫(yī)生 在香格里拉縣康復村,隨處可以看見一些我們平時生活中見不到的東西:長約40公分的“木筷”、帶鐵鉤的皮手套、還有長及腳踝的衣服等等。病人們都說,這些都是孫醫(yī)生為了方便大伙搞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 原來,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粘膜和周圍神經,得不到及時治療就可引起皮膚、神經、四肢和眼的進行性和永久性損害,導致終身殘疾。由于肢體的病變殘疾,一件看似簡單的事常常要以高難度的動作來完成,而神經系統(tǒng)的損傷會令病人們的肢體喪失部分觸覺,有人甚至把手放在爐子上都感覺不到火燎的痛楚。 為了他們的生活方便和安全。孫建中便暗中搞起了“發(fā)明創(chuàng)造”。加長的木筷,煮面條燙不著手,而且方便快捷;提水時候戴上特制的手套,即便是只有兩根手指的畸殘病人,也可以用鐵鉤輕松地提起水桶;而對于那些下肢不便的人,長衣大大方便了他們解手難的問題。 “我沒有這方面的天賦,醫(yī)院人手嚴重不足,搞這些小發(fā)明也是迫不得已?!睂O建中笑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