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shù)貢r間6月4日,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今年首次在西北太平洋雅浦海溝成功下潛,取得豐富海底生物資料,其中包括4株潔白的海綿。 記者從“向陽紅09”船方面獲悉,當?shù)貢r間6月4日,潛航員唐嘉陵、陳云賽和劉曉輝乘坐“蛟龍”號下潛雅浦海溝,這是本航段開展的第6次下潛,最大下潛深度為4187米。3人在海底工作2個多小時,獲得4株完整的海綿、美麗的海蛇尾、5塊巖石等。 圖為“蛟龍?zhí)枴蹦P?。谷華 攝 當日6時45分,一場突如其來的降雨打亂了“蛟龍”號下潛時間原計劃?,F(xiàn)場指揮部等待時機,一個半小時后,雨水有所減弱,指揮部迅速下令下潛,技術保障團隊人員身披雨衣將“蛟龍”號緩緩布放入海,這也是本航次潛水器首次在降雨中布放。 據(jù)介紹,本次下潛為工程下潛,主要是確認潛水器工作狀態(tài),對所有功能參數(shù)進行全面測試,驗證潛水器自身作業(yè)工具的技術性能。通過高清視像,“蛟龍”號此次觀測到各種形狀的海綿、海參、鰻魚、紅色對蝦等多種深海底棲生物,取得大量海底生物資料。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海綿生物專家龔琳說,這次采集的海綿,為下一步進行分類學研究和活性物質(zhì)提取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本航段首席科學家陳新華介紹,海綿有8000多種,分為四大綱,本潛次樣品都屬于六放海綿綱,這個綱的海綿絕大多數(shù)生活在深海中。通過外觀判斷,本次下潛獲得的4株海綿至少分屬兩個不同種類,這為了解該海區(qū)海綿分布提供了有價值的樣品資源。此外,深海也是無可替代的生物基因資源庫,在海綿身上存在的一些共生微生物,是產(chǎn)生新結構活性化合物的重要來源,這將為未來藥物開發(fā)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按計劃,6月5日,“蛟龍”號將開展本航段第7次下潛。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