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汝農(nóng)區(qū)民居 尼汝藏族傳統(tǒng)民居多姿多樣,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民居作為社會歷史的活化石,不僅表現(xiàn)出尼汝藏民的生活空間,而且表現(xiàn)出尼汝藏民的生活方式以及與這種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的經(jīng)濟基礎和意識形態(tài)。同時,它以其獨特的個性直觀地表現(xiàn)出尼汝藏族民居文化的魅力。 尼汝藏族民居形式既有農(nóng)區(qū)的固定式的上棟下宇型的平頂房,又有牧區(qū)的移動式的帳篷;還有古老的穴居、風籬。其民居形式和結構因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和生產(chǎn)方式的不同表現(xiàn)出多樣性的民居特色。 從民居的歷史演變發(fā)展角度可分為:穴居、風籬、帳篷、干欄型木楞房和上棟下宇型平頂房。從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和生產(chǎn)方式可分為:農(nóng)區(qū)民居(平頂房)和牧區(qū)民居(風籬、帳篷、木房)。從建筑用材的不同角度可分為:風籬、帳篷、木楞房、石砌平頂房和土夯平頂房。 穴居,被人類學和民俗學界定為人類最早的一種居住形式,在尼汝不管是農(nóng)區(qū),還是牧區(qū)至今還能見得到穴居的歷史遺跡,而且有的穴居從古沿用至今。據(jù)傳,古時的尼汝人利用天然的山洞、巖洞、樹洞作為居住場所,生息、御寒、防止野獸的侵襲。用石頭或木頭壘于洞口作為進出之門,洞中設火塘于中央,環(huán)火塘盤膝而坐,夜間圍火塘而眠,別有情趣。 風籬也是一種容易建造、容易取材、容易移動、結構簡單的古老居住形式。風籬這種居住形式在尼汝牧場至今仍沿用。豎兩根簡易的帶叉柱子,搭一根橫桿,橫桿兩邊搭蓋圓木解塊板,構成等腰三角形的屋形,兩頭通口,一頭用樹枝隔攔擋風,一頭作門口通道,中設火塘,兩邊鋪木塊或樹葉,白日盤地而坐,夜間席地而眠,以作居所。在尼汝藏語里,這種風籬被稱為“刮座邛”,其義為用圓木解塊板豎起來的房子。從地名學角度看,在尼汝地名里有許多以這種風籬來命名的古地名。比如,風籬建在箐頭里的被命名為“刮座配”;又如,風籬建在山后的被叫為“刮座驕”。從這一地名現(xiàn)象也印證了尼汝藏民古時就以風籬為居室。 人類學和民俗學界定,帳篷是一種比原始風籬更進一步的古老居住形式。在尼汝帳篷多用于游牧、馬幫運輸和狩獵活動之中,以布料帳篷和牦牛毯帳篷為主,而現(xiàn)在流行于尼汝的帳篷有別于其他藏區(qū)帳篷,在制作上簡單,在攜帶上方便,易搭易拆,方便使用。在歷史上,尼汝藏民以逐水草而遷居的游牧生產(chǎn)方式?jīng)Q定了使用帳篷,但現(xiàn)在由于歷史的演變發(fā)展,帳篷在牧場上很少用于人居,多用于小牛圈和羊圈,而牧民多居住在固定的木楞房里。 尼汝石木結構的木楞房 干欄型木楞房也是一種古老的居住形式,一直傳承至今。在尼汝常見的有兩種結構形式,一種是純木結構的木楞房,一種是石木結構的木楞房。純木結構的木楞房多用于牧區(qū),一般為落地式的一層長方形平房,多用圓木重疊垛成為墻壁,人字型屋面,屋頂覆蓋木板,屋內(nèi)四周順墻壁設置放物平臺,中央設火塘,兩邊坐人并睡眠。而石木結構的木楞房多分布在農(nóng)區(qū),一般為兩層平房,一層由石砌為墻,用來養(yǎng)牲畜和積肥料,二層用圓木重疊垛成墻,有的四角立大柱,圓木重疊穿斗于柱間,中央設火塘,作為人居。屋頂結構與一層純木結構的木楞房相同,人字型兩流式屋面。 上棟下宇型平頂房是尼汝的主要居住形式,僅流行于農(nóng)區(qū),一般為兩層人字型兩流式平頂房,以土木結構和石木結構為主,以夯土或砌石為墻,夯土的以砌石為墻基,一般在墻基上夯十二板墻為封頂,墻體下寬上窄,內(nèi)直外傾向上逐漸收尾,墻體外多刷白色。三面夯土或砌石為墻,正前方留作通道走廊,二層前檐雙層斗拱,獸吻雕梁,色彩協(xié)調(diào),風格別致,極富地域性民族特色。房屋以柱子為單位,有16柱、25柱不等,這與家庭的大小和經(jīng)濟條件所決定。不管是富裕人家的房子,還是普通家庭的住房都有豎粗中柱的習慣,有的家庭的中柱粗得連兩人合抱也圍不過來。在山上選擇中柱材料時,特別注意樹子的形狀、年齡、長勢,多以選擇樹桿粗壯、樹葉茂密、樹果豐碩的為中柱。尼汝人認為,中柱的粗細可以評定房子的牢固和氣魄,還可以展示出房主的貧富程度。房屋構造豎木為柱,連柱架梁,梁上搭檁,順檁搭椽,椽上鋪木片,加黃泥夯實為平頂。在平頂加人字型兩流式木板屋面,用白石頭壓木板,由于尼汝雨量較多,用兩面坡加大排水速度,以防雨水進入屋內(nèi)。用木地板分隔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養(yǎng)畜。窗戶、門楣為木制,做工精細,尤其是窗戶的制作十分講究,窗戶多為長方形,高寬比例較為嚴格,下寬上窄,窗口內(nèi)窄外寬的向外展開,窗框內(nèi)邊雕刻吉祥圖案,外邊刷黑漆。黑色窗口鑲嵌在白色墻體中十分醒目。多為一家一院,院壩比較寬闊,圍墻較高。院壩多作飼養(yǎng)牲畜,積蓄肥料,堆積柴薪,婦女紡織,男人作坊。院壩的大門別具風格,由門框、門楣、斗拱組成,多為兩扇開放,門框雕刻繪彩,門楣前檐雙層或多層斗拱,繪畫色彩協(xié)調(diào)。大門上繪畫的虎牛對峙圖尤為獨特,尼汝人把老虎和牦牛當作家庭的守護神,家家戶戶在大門的斗拱上方畫虎牛對峙圖,以示把守著大門,一切鬼怪邪惡擱置門外。因為,尼汝人認為老虎和牦牛是兩種不同科同類的動物,既可以相互監(jiān)督,又可以互不侵犯的和諧相處,把守著大門,抵制一切鬼怪邪惡擾亂家庭。 二層作為活動的主要場所,從院壩上樓梯到二層過走廊進門,按順時針方向在屋內(nèi)繞一圈出門,二層依次為走廊、過渡間、中堂間、存放間、收藏間、經(jīng)堂間、倉庫間和曬陽臺。用木版隔整房間,每個房間大小不同,功能各異。經(jīng)堂間在藏族的居室結構中占重要組織部分,但在尼汝的居室結構中根據(jù)家庭的情況所決定,一般修經(jīng)堂間的不多見。 不管是大型房還是小型房都是中堂間最大,由兩楹四間組成,以中柱為中心,十分注重對中柱的華麗裝飾。中堂間是燒香祭神、燒火煮飯、飲食起居、招待客人、公眾議事、舉辦紅白喜事的重要活動場所。中堂間的四周裝飾和布置十分講究。從過渡間進入中堂間,左側是精雕細刻的櫥柜和神龕,正前方是繪有吉祥八寶圖為主的福澤墻壁,右邊下方是雕刻精美、裝飾華麗的水缸亭,右邊上方是舉行佛事活動的場所。 尼汝牧區(qū)民居 火塘設于中堂間,分設主火塘和次火塘?;鹛潦羌彝セ顒拥闹行?,飲食起居都離不開它。過去用三個耐燒的石頭立成三角架燒火煮飯,如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已用圓形鐵三角架所取代。在尼汝還保存著按年幼長老、男女輩分依次圍坐四周的傳統(tǒng)習俗,一般女長輩、女主人和婦女多坐在火塘的左邊,男長輩、男主人和男性客人就坐于火塘正上方,家庭其他成員坐在火塘的下方或右邊。環(huán)火塘而眠也是尼汝今還保存的一種古俗。 尼汝藏房的建設中除了墻體上刷白外,還用白石頭壓住屋頂房板,以防刮風下雨將屋頂?shù)哪景骞巫?,同時在火塘的下面裝白色馬牙石,以確?;?/font>塘溫暖,并以防失火,這些都體現(xiàn)出藏族白色崇拜的文化內(nèi)涵。 倉庫間是獨具特色的純木結構的木楞房。尼汝藏語稱“蚌旺”,意為倉庫。倉庫間多鑲嵌于房墻之中,也有獨立式的懸架在院墻之上。糧食和酥油多儲藏于其中,還有吉祥聚寶斗設置于倉庫間,祈愿家庭人丁興旺、六畜旺盛、五谷豐登。 尼汝是宗教盛傳的地方,宗教對民居儀式的影響也不少。在尼汝,建筑房屋從選擇地基到最后喬遷入住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重要,期間需要舉行多種儀式,主要有擇基選址、動土奠基、夯墻封頂、豎柱上梁、喬遷新居等儀式。在舉行各種儀式中均要請從事宗教職業(yè)活動的“倉巴”來打卦卜算,并到場舉行各種儀式,消災避邪,祈愿一切順利平安。 禁忌也是尼汝起居禮俗中長期形成的,并且是必須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修房建屋方向多數(shù)為坐東向西或坐北朝南。 自從有了火和火塘以來,人類的生食習俗得以質(zhì)的改變,由此尼汝藏民對火非常敬畏,無論是農(nóng)區(qū)還是牧區(qū)、帳篷還是平頂房里,都會把火塘打掃得干干凈凈,鍋碗瓢盆擦得一塵不染,并形成了諸多的習俗和禁忌。禁止雞毛、牛毛、羊毛、毛發(fā)、豬糞、狗屎、抹布等不潔之物沾污火塘,不許從火塘上方跨越而過,不準用腳蹬火塘里的三角架,不許用刀、劍等利器捅火,不許將臟水潑入火塘中。 尼汝藏民認為,火塘有灶神,不可怠慢,灶神與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高揚的焰火會給家庭帶來發(fā)達與興旺。(張國華 文圖 ) |